2017-03-04

旅途尽头 人生初始

旅途尽头 人生初始

文/何明

  几个月前,我在亚马逊上买了几本美国当代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书,因为他对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推崇备至,我也下单了两本后者的书,到货后翻了翻,对那种碎片化的叙事和抽象的思辨感到艰涩异常,于是放在书架上安静地落灰。

  这天电影节,坐在电影院看一部名为《旅途尽头》的影片,一开始,主人公便接到电话,说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因患忧郁症而自尽身亡。我浑身一凛:这是讲述这位作家的电影!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回忆录改编,并不是中规中矩叙述作家生平,而只是截取了作家生命中几天的时间。讲述了十几年前,电影主人公作为《滚石》杂志记者去采访刚斩获文学大奖的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时的故事。主人公独自驱车前往华莱士的家,并随华莱士一起去异地签售,见了不少朋友,一起度过了几天时光。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主要场景都是两个男人在讨论生活和文学,剧情并未波澜起伏,也无意于讲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但因为台词太精彩,演员也相当出色,把人物的情绪捕捉得很真实,观察极为敏锐,充满了内在的张力,让我有欲罢不能的观感。尤其对影片里华莱士谈到那种将一切喧嚣关在外面,面对白纸写作时的孤独感有极强的共鸣。

  华莱士长期患有抑郁症,极其敏感且略微焦虑。记者进入他生活开始采访时,两人还略带防卫,逐渐两人渐渐熟悉,从精神的交流到性格的交锋,有一种细细品味时的温暖和怜悯。

  有意思的还是记者这个人物的塑造,他本身也是一个写作者,当面对才华横溢的华莱士时,他还有一分卑微感。但几天的相处,华莱士的光环不再那么耀眼,他们仿佛消除了采访和被采访者的界限,成为了一个共同体,一个一起用文字来建构世界,用文字来对抗孤独的共同体:写作者。

  我想这部影片的票房应该不是很高,但因为投入少,也应该基本能够持平。其实美国除了大片外,也有很多这种小成本的影片。有人说为什么美国也能诞生伍迪艾伦这种拍了几十年的小众文艺片的导演,就是因为他的每部电影都能盈利,所以总有人愿意给他投资。

  电影是很有意思的行业,一方面跟艺术有关,一方面又是市场化的行为。这一两年,无数资本涌进大陆市场,一夜之间很多公司都开始投资影视业。但在好莱坞有句行话,“好好做电影,但至于上座率,还是交给老天爷管吧!”所以为了减少投资的风险,这些投资人发明了一个词叫做ip,认为只要有大ip和明星就能大卖。但一个良性的市场,不是靠资本就能促成的,只有专业化的人才和认真的态度,甚至是甘于孤独的心境,才是关键。

  在影片的最后,记者出版华莱士的采访集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尤其喜欢:“当我会看这段旅程的时候,我看到David和我坐在前车座上,我们都是如此年轻。他想要比现在更好的东西,但我恰恰想拥有他现在的东西。我们都对生活感到迷茫,这种感觉就像闻到了烟草,汽水和香烟。和他的交谈是我这辈子有过最好的一次。David觉得书籍的存在是让他们从孤独中醒来。如果我可以,我想对David说,和他在一起的那段时光提醒了我真正生活是什么,而不是从生活中得到解脱。所以我得告诉他,意识到这一点让我感觉没那么孤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