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4

一念长江

一念长江

  文/马纶鹏

  长江图的看片会充斥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氛,一边是宣称“最后一部胶片艺术电影”,要做4k的版本,还要上中国巨幕,要把最唯美,最缓缓流淌的那种感觉用顶级工艺呈现出来。毕竟打磨十年,拍摄和制作近四年的作品压缩在两小时,每分钟都应该是精华。导演却明确说,不奢望票房,艺术片在中国也许还没有那么大市场。作者电影,不会迎合钞票和观众。预设的前提就是艺术不可以盈利,虽然我对此表示深刻的怀疑。

  电影有三个关键词,长江,女性,修行者。从上海逆江而上的广德号货轮上船长高淳感受和领悟长江。途中他在不同的停靠点——江阴,南京,荻港,彭泽,安庆,和悦洲,三峡,涪陵,宜宾等——都会遇到同一个女人安陆,她每一次出现都是不一样身份,折射生活各个侧面。两个人隔岸行走,做爱,交谈,寻找信仰,共同生火做饭,每个故事不连贯也不联系。然而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高淳在旅途中逆着河流,也逆着时间,看到了爱情,文明,自我的缘起和不同种可能性。

  电影宣传和女主角自己坦言的“魔幻心灵之旅”并不准确,这不是普通观众理解的魔幻。硬要解释,魔也许来自心魔,幻是沿途碎片化各种相遇的故事。但是心灵之旅绝对扣题,故事都是从那本遗留在广德号上的神秘诗集得到灵感,诗歌,灵魂,信仰,情爱在如画如歌的江景中沉沉而至。心灵随着诗歌不断拷问,质疑,探究,和发现,南京“买鱼的和卖鱼的相互仇恨然后拥抱在一起一切人反对一切人”,在荻港的古塔问佛于僧人,“罪就是没有信仰如是我闻”,宜昌的黑夜“将她包裹但是她反而感觉安全”。

  导演创作了好几首诗歌,都在每一处江岸用字幕打进我们心中。作为观众,如果抱着是风景片的心思来观影,一定会满载而归,片里长江已经不能简单用美来形容。对比那种四处找景,只求壮美或景致的片子,《长江图》更像是命题作文,更难把握,但是台湾资深摄影师李屏宾做到了。如果把《长江图》看成单纯艺术片,既抹杀了里面的丰富性,也会吓跑很多普通观众。

  我更愿把它看做是一种隐喻,隐喻有三层。首先是男女情爱。结尾交代1989年少年高淳认识了刚从师范毕业的安陆,在宜宾上船时两人第一次相遇。虽然电影关键词中是女性,但是男性一直在寻找和发现女性。女性就是隐喻长江,代表母亲河,我们一直在找寻女性和长江,乃至中华文明的悠长和神圣,片尾高淳寻觅到长江源头,在青藏高原他“站在长江头,目光顺流而下,终于理解、尊重和向往,所有低贱和荣耀的时刻”。这是第二层的隐喻。第三层是批判,是商业社会对中华文化,长江文明的侵蚀让片中人焦虑,失衡,甚至被杀。广德号就是因为运了神秘私货,不能让公安和海事发现,贪利而祸起。安庆时候的诗歌写到,“两岸城市都已背信弃义我不想加入他们”。

  《长江图》是在探索,内容上是展现长江,形式上尝试诗歌能不能融入到电影,叙事上试图分线分段,时空交叉。探索总是有风险,不喜欢的人一定会有理由。但是如片中所引的胡适之的诗,“为她起一念,十年终不改”,这样的坚持,也就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