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4

单眼皮的上海致命诱惑

单眼皮的上海致命诱惑

  文/马纶鹏

  不要误会,电影的名字没有这么复杂,很简洁,是《纽约纽约》。听起来甚至有点陈词滥调。就像《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别了,温哥华》这些。实际上,《纽约纽约》的背景就是1994年,就是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首播时间。那时候的北京,上海正在经历一波疯狂的出国热。故事聚焦路途(阮经天饰),五星级高登酒店年轻领班,干练义气,因为女孩阿鹃(杜鹃饰)来酒店洗衣服,挺身借钱,开始了一段上海纽约的孽缘。片里说“为什么要出国?因为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都有一个很爱却爱不起的人。”

  2016年的电影节展映到今天,有着上海韵味的电影几乎没有(之后可能也不会多),这个打着“纽约”旗号的海派电影是能让有些观众迷醉的,虽然它不是首映。网上已经有很多评论,但我更愿说说电影里面一些上海风情。故事很多发生在大酒店,自然海派风格的建筑和上海bell boy/服务生的腔调十足必不可少。夜晚11路公交车的陈旧却拉风也是必须的。当时鲜见的敞篷车在延安东路隧道奔驰,和乘着游轮去浦东,无论是剧中人还是时代弄潮儿都应该是无比意气风发。刚刚出现的夜总会和T台表演也是领一时风气,伴随《滚滚红尘》那穿透和领悟的歌声。还有就是少不了的港台/外资商人的西装笔挺和90风行的牛仔服,喇叭裤。连理发店里的师傅都是一口标配的扬州话,令人莞尔。

  这样的上海诱惑终究败在了更“天堂”的纽约。路途的爸妈都在纽约,这也是他厌恶美国的原因;杜鹃和所有人一样都梦想去纽约发达;而港商Mr. Money正是来自纽约的骗子。可惜,剧中的纽约却不是90年代感:地铁和取景都基本在Brooklyn(Bay 9th St.),殊不知那时候的唐人街还只局限在曼哈顿,没有扩张到布鲁克林。相比上海腔调,如题的纽约风却是有些绵。台词说“外貌会改变,情境也变,情怀不变。”编剧路内和导演罗冬情怀都托付给了他们熟悉的上海。

  光有情怀上海很难在这么多海派怀旧和摩登光鲜如《小时代》的堆积如山的电影中脱颖。最难忘的还是男女主演的风采。阮经天那一付坏坏的,却充满机灵的表演,弥补了台湾出身的他先天不足,而杜鹃的孤冷自立,高挑身子带出的气质和韵味,活脱脱是上海服饰的代言。上海的妩媚和传神就在一对单眼皮明星流盼之间。旁白说“路途迷上了鹃的眼睛,就像女明星的眼睛”。我们都迷上了他们的双眼,眼里都是上海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