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4
《盐与火》:小制作,大情怀
《盐与火》:小制作,大情怀
《盐与火》:小制作,大情怀
文/刘海波
赫尔佐格是大师级的导演,但通常做些小成本的片子。大师之大,要么是艺术创意,但更多是有大情怀。入围今年金爵竞赛单元的《盐与火》即是如此。
故事是以悬疑开场的。一支联合国派出调查南美某国一个环境灾难“白色魔鬼”的代表团下机伊始就被欺骗绑架了。首席女科学家先是惊惧,紧接着是困惑,因为绑架者很快拿掉了面罩,竟然是此行的调查对象之一,有可能是造成环境事件的某大公司总裁。绑架者们不时在紧张的绑架案中搞搞笑,看上去不像伤害他们,但却又在貌似和谐的互动交流后,把女科学家丢到了灾难现场——一片巨大的干涸的盐湖,除了女科学家外,同时扔下的还有两个几乎盲掉的低能的孩子以及一点生活必需品。遗弃地在盐滩中间的小岛上,走出去要几天几夜,逃离是不可能的。这到底玩的是哪一出?影片悬念持续到最后,待女科学家与两个孩子近乎弹尽粮绝,同时也共同生活了几天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后,绑架者回来,揭开了谜底。果然又是赫尔佐格式的疯狂的人物,承载着一个面对环境灾难自我忏悔、勇于担责的理想形象。
影片的处理是举重若轻甚至是戏谑的。情节有一定的戏剧性,但略显单纯。人物少,场景不复杂,因此成本不高,但由此怕也会让口味日益变重的观众不满足。赫尔佐格以低成本起家,他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访谈中也批评很多年轻人在等待政府或资本的帮助,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他夸张地表示1万美金就可以拍一部90分钟的电影。《盐与火》几乎就是这一理念的示范。但是电影毕竟还需要影响力,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娱乐和深度之间的平衡,不讲娱乐,观众的兴奋度不高,传播力有限,影片的深度也发挥不了作用。
《盐与火》是一部环保题材电影,基于全人类面临的共同灾难,这一题材正日益引起普遍关注,今年大陆贺岁档票房冠军《美人鱼》也属这一题材。这进一步验证了笔者的一个提议,即中国要创作全球电影,产生全球影响力,出路既不在历史穿越,也不在未来科幻,还是要立足当下,因为深度介入全球化的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早已不再是孤立的民族问题,而是全球性的普遍问题,关注他们,表现他们,给出中国思考和中国答案,就会有全球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