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4

在冬天,孩子如何取暖?——评伊朗电影《冷酷人生》

在冬天,孩子如何取暖?——评伊朗电影《冷酷人生》

文/程波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伊朗电影在给人们深刻印象的同时,似乎也留下了一些标志性的符号:原生态的现实主义、儿童题材、底层视角、哲思趣味等等。《冷酷人生》这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单元的竞赛片,乍一看来,很符合伊朗电影的标配:一个上小学三年的男孩萨德拉,因为父亲躲债,与母亲搬到城市郊区租住,母子相依为命。孩子在学校因为不敢举手去厕所时常在课堂上尿裤子,母亲多次从打工的服装店赶来,把孩子领回家。回家的时候,孩子总是躲在母亲的黑袍之下。刚刚怀了孕的母亲因为要拼命工作还债,所以想让孩子自己上下学,对男孩来说,冬天有雨雪,租来的房子里没有暖气和父亲,还到处是蚂蚁,学校里有欺负他的同学,让他从母亲黑袍的庇护下出来,一个人穿过车辆穿梭的高速公路回家,他内心充满了焦虑和恐惧。

  在伊朗式的故事的共性之下,影片还是呈现了一些新鲜的个性。影片现实场景的处理,在节奏和色调上,都凸显了压抑和寒冷的感受,既显得比较风格化又没有刻意呈现某种“诗意”,“冷”从物理到心理,不是通过明显的导演意图场景实现的,而是一直被冷静地放置于生活场景之下。这在父亲缺席的家庭空间里,母子之间的行为和言语很日常,动作线也十分琐碎。在学校的常场景里,有的也是学生打架、老师发飙这些表面喧嚣下的平淡。正是由此,这部影片在儿童题材和底层视角的结合方式上,跳出了一些感伤主义的套路,渲染情绪的部分几乎没有,甚至通篇没有音乐。在与主题有关的细节上,这部影片有着一些独到之处。在冬天,孩子尿裤子,因此感觉冷,因此受欺负,因此生病、因此恐惧。母亲辛劳却无力改变境遇,但她对孩子说带上帽子放下两边的帽檐,就像一个飞行员了;她让孩子拿自己刚怀孕的肚子当作靶子,练习该如何把别人打他的打回去;她还偷偷杀了飞进院子里别人家的鸽子,给发烧的孩子炖汤,即便后来被孩子发现了鸽子的白色翅膀丢弃在自家的垃圾桶里。她还像个男人似的给家里装上了火炉,在冬天,偶尔为孩子取暖。

  影片的结尾是具有很大戏剧张力的:在孩子第一次一个人上下学的那一天,孩子在学校里不再一味地躲藏懦弱,而是向欺负他的强敌出手还击,结果可想而知。放学了,他满脸伤痕、小心翼翼却内心决绝地横穿高速公路,冻得咬紧牙关如同艰难地游过冬天的河,观众不知道他是否能够安全地游到对岸。妈妈牵挂儿子,工作时心神不宁,她把家里唯一的一把钥匙给了儿子,赶到家后,她发现院门已经开了,只是被石头挡着。进屋时,她没有看见孩子,却发现有着顽强生命力的蚂蚁又从墙角爬了出来。蚂蚁,蚂蚁!这是很古老的对人的境遇的隐喻,在这里也算比较贴切。在冬天,去除身体和内心的寒冷,孩子有时只能靠自己蚂蚁般微小的勇敢和坚持。可以感到,影片前面的很大篇幅的铺陈,都是为了这个有张力的结尾,但也正是如此,影片前面的节奏显得较为拖沓,事件的选择和递进关系处理得也不够好,多少显得有些“不那么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