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4

她们选择成为野马

她们选择成为野马

文/木卫二

  《野马》令我很惊讶。

  这样一部电影,搁以前就像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专利题材。变态的宗教社会,禁锢了少女的成长,抹杀了她们的幸福。老掉牙啊。黑暗,苦情,泪水,控诉。还没看完无情摧残就那个痛不欲生。

  这还是一部土耳其电影,我同样惊讶。

  对土耳其电影的印象,还停留在杰兰(锡兰)和他的伊斯坦布尔,也就是《野马》里的光明和自由之城。再不然,是赛米·卡普拉诺格鲁的蛋奶蜜三部曲,宁静的乡村,会呼吸的大自然。况且在穆斯林国家里头,如今中国年轻人热烈向往的土耳其,已经是比较开明跟世俗化的国家了。

  《野马》击碎了这一切由电影引发的文明想象,因为似乎不难看出,五个姐妹成长的大家庭里头,也有女导演自己的影子和经历。如果联想到没能与父母一起生活,镰仓海街的四姐妹,东方的日本分明就是理想国。至于《野马》,还有点停留在不开化封建社会的意思。

  结果《野马》还拍得特别阳光明媚,我又给惊到了。

  即便这是一个不愁物质温饱的中产阶级家庭,即便她们的生活里还有足球赛,然而房子本身,终究变成了囚禁少女的牢笼。影片高度专注于对少女美的捕捉,铁了心想把她们拍得漂漂亮亮,比小清新还文艺,把艺术片拍得通俗流行。少女的头发光泽,肌肤体感,还有横七竖八地睡抱在一起,完全是种入侵私密空间的美化。柔光不说,房间内经常充斥过曝的光线,饱和的颜色,一尘不染的环境氛围,似乎完全屏障了来自外部现实的压力。

  但年纪一到,该来的,该发生的,想挡也挡不住。

  有朋友对中国的女权主义有些看法。他认为,先有人权,再谈女权。《野马》似乎对女权没有看法,只是想要抗争,想要脱逃(投奔对象是没有太多前因交代的女老师)。

  电影也没有想要一黑到底。少女的命运像柳絮,有的掉到了臭水沟,有的送上了青云。传统婚姻模式,并不等于制造生活悲剧。但在命运各不相同的背后,无疑会冒出来长辈的那一套说辞。“我们为你好”,“你看我们也这样过来了”。小妹的反抗是最为坚决的,她没有自杀者的绝望,也没有得过且过者那般消极。她学会驾车,她在姐姐们的命运身上,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将来。所以,她一定要逃出这个可怕的噩梦循环。

  《野马》的高潮段落设计很有意思。充当囚笼的房间和屋子,变成了抵御闯入的防御工序。她们被锁在黑屋子,它的牢不可摧,却变成了出逃的必需条件。姐妹情深,则变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足以抵抗外部世界的野蛮入侵。

  电影还有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例如叔叔的所作所为,见不得光又没有补充交代,只能让观众去脑补想象阴影里的罪恶。只不过,少女的反抗,已经都是如此决绝。从全世界都睡过我,到走后门跟车后座的爆发,乃至那一声枪响。这些绝望和无奈的呼喊,似乎回响在通往伊斯坦布尔的自由之路上。

  一扇门紧闭着,就有一扇门是打开的。

  她们不是天生的野马,她们选择成为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