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4

《粉与灰》:青春不残酷 自杀来凑数

《粉与灰》:青春不残酷 自杀来凑数

文/何明

  一对好基友,因同样孤单不被理解的童年经历结识,两人成为好友,组了个乐队。长大后,两人搬去东京寻梦,路上被星探发掘。很快,高颜值好脾气的阿吾成为主角,呆萌的河田却沦为人肉背景板。虽然阿吾竭力帮助河田,反而全面激活了河田脆弱的自尊,终于,两人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

  几年后同学聚会,阿吾跟河田重逢。

  已是巨星的阿吾跟河田喝到酩酊大醉,问河田是否愿意跟自己位置互换?河田想是一句戏言,不料次日阿吾果真悬梁自尽,只留下几封遗书,其一是拜托河田写自己的传记,唯一条件是拍摄电影时让河田来饰演他。

  接下来一切正如阿吾所说,河田写完阿吾传记,饰演完阿吾与河田友谊的电影,果真大红大火。但河田背负好友的死亡,陷入严重的情绪危机。故事的最后,河田辗转回到童年小城,找到阿吾母亲,得到阿吾当年拍摄的姐姐跳芭蕾的录像带,才发现,原来当年在芭蕾舞台上死去的阿吾姐姐,曾跟阿吾约好在同日死去。

  看完这部行定勋的《粉与灰》,个人感受很复杂。

  前半部用彩色拍摄,真心很赞,后半部黑白拍摄,让我也不由赞叹:嗯……有点智障。这真是一部让人又爱又恨有双重反应的电影啊。先说前半部,人物塑造得一个呆萌一个痴帅,加上时不时犯个中二病,充满青春的阳光气息,纯粹的快乐和悲伤,都很好看。

  说到青春片,我顺便歪个楼说说我写作时的问题。有时为了戏剧化,制片人和导演都倾向于编剧在剧作时,能放大矛盾加强冲突,洒点狗血也无妨,仿佛这样才能撕开一道人性裂缝。但《粉与灰》前半部的很多情节处理,让我真是忍不住高呼漂亮。

  很多场景里,在影片人物情绪走到极致时,没有撕开人性的血淋淋一面,反而用幽默来化解掉矛盾,但并不流于平淡,反而让人莞尔又很温暖。

  比如说在河田喜欢莎莉,莎莉却喜欢阿吾的这个三角关系中。有一场这样的戏:河田跟阿吾在房间,阿吾专心练琴,河田只顾看毛片,有了生理反应。忽然莎莉来访,阿吾出去倒水,只剩下河田和莎莉共处一室。河田欢喜又紧张,绷着一张面具脸,内心感情却狼奔豕突,忽然,他蠢萌十足地跳起来强吻莎莉。就在莎莉吓得拼命挣扎时,阿吾走了进来——这是多有张力的场景啊,难道不是应该让阿吾呵斥河田,女孩大哭,河田发怒才对吗?

  可影片却用阿吾的哈哈大笑来化解了尴尬,女孩夺门而去,留下一张对阿吾表明心意的卡片。这时河田那一脸大写的懵懂,特别精彩,没有是非审判,人物也鲜活可爱。

  有一场戏我也很喜欢,成年后的莎莉来为阿吾庆祝生日,大红大紫的阿吾却工作到夜里,没有表示出丝毫感动。对他感情和事业都双重嫉妒的河田一把揪住阿吾的衣领,发动了咆哮功,问阿吾为何这么冷漠——多激烈的戏剧矛盾,不是可以让两人趁机打一架,彻底撕裂友谊嘛?可对峙的场景持续几秒后,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镜头拉开,原来是阿吾跟河田在家里试戏的场景。这场“亦真亦假”的争吵,顺利将情绪宣泄掉,又没有流于撕逼大战的俗套,处理得相当有剧作技巧。

  而且这场戏延续下来的情感在下一场景中,表现得也淋漓尽致。拍摄现场,阿吾走入灯下时,河田被阿吾那种自带明星光环的气场镇住了,只是痴痴看着阿吾,完全忘了演出,泪水夺眶而出。这种自卑和感动交织的复杂感情,处理得如此细腻,却如此有力。看得让我暗自叫好。

  还有一场戏,多年后大红大紫的阿吾跟河田在同学聚会上重逢,河田借口上厕所逃离了聚会,却收到一条阿吾的短信,淡淡说想跟他一起喝酒。河田放下手机,仓皇逃跑。本以为河田又犯了自卑症吧,没想到河田是念及旧情,还是跑回了酒吧。下个镜头是两人醉醺醺地在午夜街头唱歌,歌声难听又感伤,把青春那种小情绪捕捉的特别准确。

  不过的不过,说完影片上半部的好,就不能不说下半部的衰。下面是华丽丽的分界线,前方高能预警: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影片忽然换了一个基调,变成用黑白两色拍摄。完全没有了前半部的美好,充满阴郁愤怒,一言不合就扇人耳光,砸人东西,就差电闪雷鸣中,跪问苍天问大地了。虽然用情绪顶上去,但遗憾的是,没能在故事上自圆其说,事业如日中天的阿吾为毛要自杀呢?

  纳尼?是要跟姐姐相约在同日死?这借口也太牵强了吧,完全让人犯了尴尬症嘛,难道青春不残酷,就得自杀来凑数?矫情可以,但不能欺压观众智商啊,我非常不喜欢。

  青春总是用它的光芒万丈,对比出中晚年的平淡沉寂。很多青春电影里,灿烂和残酷从来并肩而行,多绚烂就有多迷惘,多热爱就有多绝望。细数那些经典的青春片,也是因此才格外动人。如用诗歌开启灵魂,充满对制度反叛的《死亡诗社》,还有表现战争后价值观沦丧,假装成被害者的方式来加害别人的《青春残酷物语》,表现动乱年代被放逐到瘴痢之地后,苦难和理想交织,形成对主人公精神撞击的《青春祭》等等。

  但除却这些影史留名的青春片,更多的青春片就是作为一种纯粹的类型片样式出现的,被评论家骂成狗的同时,又收获无限票房。

  我想,曾导演过《GO大暴走》和《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行定勋,可能为了突破青春片被人诟病的肤浅,不愿单纯表现青春的粉色基调,所以才在后半部加入了灰色基调。为了“深刻”和“发人深省”的目的,塑造出一个轻易得到了世人都想要的名利,却又随随便便地抛弃这些,以自杀来谢世的明星形象。可是……这也太缺乏足够的心理逻辑了,没有战争伤害,没有制度压迫,连精神反思都很牵强,还死活拉了一个“家族倾向”来背这个自杀的锅。

  我不能免俗地爬上豆瓣翻了翻,才得知《粉与灰》是日本偶像明星加藤成亮的小说处女座,改变成漫画后又改编成电影。听说本片的后半部在日本也被众多观众吐槽。

  很是遗憾。创作其实是一条迷雾重重的小径,除却创作者内心的迷惘之雾,还有外界的纷扰之雾。尤其是电影,既要用最通俗的视听语言给普罗大众讲述故事,还要能在故事中赋予意义,被观众有效吸收,这并不简单。人类对故事的胃口永远不可餍足,如何讲述一个好故事,是一辈子都要学习琢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