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0

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 中国电影诞辰110周年影展备受关注 回顾为了纪念,纪念为了更好地出发

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 中国电影诞辰110周年影展备受关注 回顾为了纪念,纪念为了更好地出发

 

 

 

 
 
 
 
 

□《每日新闻》记者 郦亮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中国电影诞辰110周年的展映单元,颇受关注。这个单元展映的大多是经典影片,包括《纯粹的爱》、《卓别林,世纪的传说》、《金门银光梦》、《一个明星的诞生》、《公民凯恩》、《霸王别姬》(京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英格丽·褒曼》、《末代皇帝》、《电影眼漫游中国》,许多都是名垂史册的电影名作。

  纪念影展勾画百年电影画卷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聂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这些为纪念电影诞生而展映的电影,以及“向大师致敬”单元和 “4K修复”单元的一些电影,有不少都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向观众展现了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百年浩瀚画卷。比如《公民凯恩》就是一个现代电影美学的开启者,而《霸王别姬》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则代表了中国电影人将商业和艺术相融合的最伟大的实践。
        至于《纯粹的爱》虽然只有66分钟,却是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影评人Magasa表示,“这部电影消失了很多年,最近才被重新发掘出来,它对我们了解一百年前的匈牙利电影风貌和认识早期电影技术、风格有着重要意义。”纪录片《英格丽·褒曼》和《卓别林,世纪的传说》则通过对两位杰出电影人电影生涯的呈现,勾勒出一个世纪的电影光影。
        影迷辛易告诉记者,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这些展映单元,让观众明确地感受到,电影节不仅是一个展示新片的平台,也是一个回顾的平台。而回顾是为了纪念,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这也可以看出,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推动电影事业方面的一种担当。
        辛易特别感兴趣的是此次展映的《霸王别姬》(京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两部戏曲电影,因为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是早在1905年上映的京剧电影《定军山》。110年过去了,3D版《霸王别姬》的上映,可以说是对中国电影源头的一种呼应。虽然技术革新了,但中国电影的传统还在,那就是沿袭文化,传承国粹。
 
  “创新”将成为电影未来10年主题词

        那么,回顾历史的真正意义究竟何在?在聂伟看来,回顾历史就是要抓住历史的实质。从此次影展来看电影的百年史,无论是艺术表现理念的转变,还是技术上的革新,以及对于市场的探索,都体现了一种“创新”的精神。正是对于创新的不断追求,才使得电影具有不断前进的动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而“创新”将依然是中国电影未来10年的主题词。
        在技术方面,数字媒介的出现,已经改变了电影的生态。聂伟说,在胶片为王的时代,电影意味着高成本与技术垄断,是普通人难以涉足的专业领域。随着胶片的退场,围绕胶片而来的电影成本崇拜与学院派技术崇拜的樊篱已经被破除。经典电影文化退到剧场的后台,新主角、新媒介的出场几乎扑面而来。崇拜感破解了,电影由象牙塔艺术变成了全民的艺术,因此各种新的电影形态和思维就会涌现。这一点在未来10年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从市场角度,聂伟认为,现在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相互联接着的C时代(The Connected Era),个人电脑、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小屏幕竞相分割着受众的观看视野。电影的银幕观看,开始越来越多地被屏幕观看分流。电影遵循的依然是银幕美学,它们首先是服务于大银幕市场,此后在新媒体市场进行二次营销。这可能会导致未来电影产业形态的改变,比如不再以院线排片以及票房收入作为评价指标,相反,online(在线)、offline(离线)、网络点击率与“首页资源”,或将成为新一轮电影产业竞争的优质资源。在“互联网+”时代,这种趋势将变得越来越明显,付费视频模式的形成,将加快电影市场模式的改变。
        而影迷王充仁对记者表示,上海国际电影节将《霸王别姬》(京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两部戏曲电影列入纪念展映单元,其实是一个强烈信号,未来中国的电影在内容上应该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电影是一个舶来的艺术,中国电影如果只是一味跟踪外国,那只会永远被甩在后面,成为不了世界级的话题。而只有结合了本民族的经典,才可能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