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0

施南生: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需重建

施南生: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需重建


图说  中国香港著名影视制片人、金爵奖评委施南生。    《每日新闻》记者 吴恺 实习生 邱悦橙 摄

□《每日新闻》记者 陈宏
实习生 王临朔

        作为中国香港著名的影视制片人,施南生在圈内的地位,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位大导演,而她在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上的成就,更是少有人能及。也因此,此次的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阵容里,也只有她谈得上对中外电影圈都精通。近日,她接受了《每日新闻》的专访,畅谈新形势下中国电影的新现象,以及很多电影人都关心的“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话题。

  国际影响力降低
故事能有情感共鸣就会全球受欢迎

        《每日新闻》:在金爵奖评委的媒体见面会上,您曾说,中国电影现在市场繁荣,但在国外的影响力却不比以前?我知道您在海外发行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那么现在片子的发行情况如何?
        施南生:就17日的时候,片子在法国做了一个近年来中国电影最大的发行:100家影院!前两天他们就告诉我,反响很好。但是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以前华语片在海外有一定的观众群,后来慢慢地失去了,现在又重新建立起来。法国市场本来是华语片的一个重要的海外市场,很多人欣赏好的华语片,但是现在已经很多年没有好的电影在那边发行了。

        《每日新闻》:现在的火爆市场,对中国电影本身的国际影响力,会有帮助吗?
        施南生:中国市场现在的优点也是缺点,市场太好,太好之后大家都只重视中国市场了,不注重外面了。外面的市场不重视就做不起来,做起来很艰难,毁起来也很快。几部戏不好,人家就不买了。
        以前中国香港本地市场太小,香港电影不能回本,内地又不能发行,我们就发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八十年代拍了很多很成功的电影,我们就征服了日本、韩国,几乎全世界。我看地图,卖不出去的基本上就只有非洲。土耳其、希腊等地,不管多少钱都卖掉了,市场在那个时候就做起来了。现在中国的市场太大了,海外来不及铺。

        《每日新闻》:您对于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发行,中国电影走出去,有哪些建议?
        施南生:喜剧通常出口很难,因为文化背景不同,人家理解不了笑点。喜剧在本地成功,但我们不去做海外。有的电影,有喜剧也有动作,我们就把喜剧去掉一点,就更容易被海外市场接受。

        《每日新闻》:那怎么样能拍出真正靠自己的影响力,就能在海外受欢迎的电影呢?
        施南生:中国电影,题材要讲中国的故事,人物要让人家感兴趣,还要有价值。例如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这个电影全世界都成功,我很希望我能拍出这样一部电影。伊朗大家很少有机会去,但即使你不去伊朗,你也能从电影中间感受到伊朗的很多风土人情,增进很多认识,产生共鸣。你会觉得故事中这样的情感是你也会有的,多好看啊。
        我发过的一部电影,不能跟它比,但也蛮不错的,就是《桃姐》。《桃姐》在全世界都蛮受欢迎。《桃姐》刚开始我们想讲的是一个香港阿姨的故事,连内地人都应该不感兴趣。我们小时候是阿姨带大的,和你们不一样啊,结果却感动了很多人。一个简单的人,很用心地做好一件事情,这电影就讲这个,让我们会怀念以前的价值观,以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它是非常香港的故事,但是去哪里人家都看得很有共鸣。

  中国电影必然出现很多新类型
其实国外的发行人也很好奇

        《每日新闻》:中国诞生了很多综艺电影,您觉得这种现象有趣吗?
        施南生:娱乐型电影是120年的电影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综艺节目变电影,五天拍出来,七天拍出来,国外从来没有过!有人问我这是不是电影,我说它这个格式是电影的格式,影院愿意放,发行也愿意发,也有票房,你说它不是电影吗?怎么去分呢?
        其实,对这个现象,国外的发行人也很好奇,想买一个来看看。中国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和体量,也是全世界没有过的,人家都是按部就班——所以这个过程肯定会产生很多像娱乐电影这样的有趣的或者是特别的现象。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没有地方有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多的资金,这么多认为自己会拍电影的人。这个过程里,既有好的东西,也必然有不健康的东西。

        《每日新闻》:另外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知名的香港导演,基本都北上拍片了,这也在前不久的香港金像奖期间,引起了很多的讨论,您怎么看?
        施南生:这当然也是内地市场发展带来的现象。香港以前没有内地市场,我们用人很多都是马来西亚来的,美国来的。某些导演、演员离开家乡去别的地方拍戏、谋生,我觉得是人的一种本能。
        有些导演在内地开放之后很感兴趣,他说我们有这么多自然资源可用。以前香港有一个“武林圣地”叫龙虾湾,古装戏只能在那一点点水,一点点山里面拍。借来借去,大家都很熟悉了,人很多,电视剧电影都在那里拍。突然有一天说拍皇宫就可以去故宫拍,拍沙漠就去敦煌拍,这是很兴奋的事情。这使得我们多了很多不同的讲故事的可能性。
        当年北上倒不一定是觉得市场很好,有时候就是水土合一点,就去了。但也有人喜欢拍香港特色的电影,就在香港做。比如麦浚龙的《僵尸》,他很喜欢以前那种僵尸片。
        香港电影的式微是很可惜的,有一段时间市场太好,大家做了太多烂片,物极必反,就衰落了,一代电影人建立起来的地位就没了。因为审批制度不一样,内地电影不能太暴力,警察不能是坏的,那香港警匪片就不能拍。香港导演要拍一些内地能上映的电影,因为题材的问题,港味就会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