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9
电影节上的“暴走族”
电影节上的“暴走族”

图说:他们不是记者、不是某个片方或者是影视公司的代表,但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各种会场、论坛都能见到他们活跃的背影。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来自全球各地的记者,他们也不是某个片方或者影业公司的代表。但你总能在各种会场、论坛见到他们的背影,他们有时认真聆听,奋笔疾书地写下些什么,有时真诚交谈,如获至宝般地领悟到些什么。
在金爵论坛“新导演·新力量”的现场,几位年轻导演正在激情对话。在众多的聆听者中间,记者再次见到了一位“老朋友”,几乎在每一场电影论坛记者总能碰到他,一位看起来书生气十足的年轻人,通过简单的沟通,记者与这位不一样的电影节观众交流了起来。
这位两节期间频繁刷脸的“老朋友”姓刘,之所以说他不一般,是因为他既不是与会专家,也非狂热的影迷身份,而是一位来自河北某高校影视专业的大学老师。
三年前,刘老师还在上海攻读电影专业时,就已经开始接触电视、电影两节。“我已经是第五次参加电视节、电影节了”。他跟记者说道。谈起如此乐此不疲的原因,他感慨道,“因为电视节、电影节几乎是行业新动态、新业态的风向标。每一年,那些站在行业最前端,最有影响力的影视人都会来到这里,简直就是一个行业盛会,所以我每年都来。”
不过,虽然每年都来,但是,刘老师的身份却在这几年中发生了悄然变化。他从一个学生志愿者,变成了一个大学的老师。他从一个原本可以在本市就感受两节的人,变成了一个需要专门从河北来到上海来参加两节的人。
但是,刘老师对两节的热情毫不消退。他告诉记者,在今年两节期间,他已经听了10多场论坛,“我几乎是两节论坛‘暴走族’,每天早晨起来就开始赶场,在展览中心和上海影城之间来回狂奔。“他笑着对记者说满足的笑容中还是难掩疲累。
那么到底是什么驱动了刘老师如此辛劳地奔波?刘老师坦言,这跟他的教学有很大关系,原来每年两节结束后,刘老师都会将电影节、电视节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最新的行业动态以小讲座的形式讲给学生。
通过这一个个小讲座,给热爱电影的学子们带去最新、最及时的资讯,让学生可以一直了解业内最新的影视行情。刘老师甚至还吐露,他每年还都会去参加电影项目市场、国际学生短片展等环节,为学生作品指导积累经验。谈及本届电影节,刘老师说道:“听了几场论坛以后我很高兴,我感觉面对这么浮躁的产业环境,影视人还是很冷静的,明白内容才是影视行业的王道。”
近年来,随着中国影视行业的蓬勃发展,每年六月份举办的上海国际电视节、国际影视两节已经成为全球影视人的盛会。这里是国内外影视人合作洽谈的绝佳平台,是影迷们追逐星光的节日,是整个影视行业的盛典。
与此同时,两节正凭着广泛的业界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助推产业发展上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随着声望日隆,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在突破了地域限制,对影视业界、学界甚至普通观众产生更直接的影响,即将满载而归的刘老师就是其中一员。他坦言,想到同学们能有收获,这几天跑得再累也值得。这是刘老师热爱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这也是千千万万爱电影的人的上海国际电影节。
【影迷】
来自杭州的杜新龙是个忠实的影迷,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对他来说是个必赶的集会。每一年,还没出排片表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焦虑地各方打探。等到排片出来,他则进入了另一个焦虑周期,如何请假,看哪些片,对他来说都是个大事情。遇到非得在现场买的票,他甚至会选择亲自来上海跑一趟。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没正式开始前,他已经用Excel做了非常清楚的规划表。等到电影正式开始后,他开始频繁地穿梭在上海的各大影城中。有一下午,他甚至会转战三场:从上海影城,到曹杨影城,再转到又一城影城。如此舟车劳顿,难道不累吗?“那么多好片子集中放映,太难得了,开心还来不及,怎么会累呢?”他反问道。
【志愿者】
【志愿者】
数百部中外佳片的集中展映,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重头戏,而这些片子中充斥着匈牙利语、波斯语等各种小语种。这其中就离不开志愿者们的“桥梁”作用。数百部影片在几十位志愿者的手中,要经历初译、一校、二校、三校。从上午8点半工作到晚上8点半,成了这支翻译队伍的家常便饭。电影节开幕后,这些字幕组的同学,辗转全市指定影院,配合国际影展,进行录入电影字幕的工作。一部影片两个多小时,他们紧张的神经片刻不敢放松。
小虞同学就在电影节做着这样的工作。今年毕业的她,本该和其他同学一样去享受毕业游,可她却选择在电影节的幕后奋战。对此,小虞同学莞尔一笑,坦言丝毫不觉得累,能为电影节贡献出绵薄之力,在她看来很兴奋、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