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1
电影节志愿者:只重耕耘不问收获
电影节志愿者:只重耕耘不问收获



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成功举办,离不开辛勤工作的志愿者。CFP图
《每日新闻》记者 陈诗松
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即将闭幕。持续一周多的顺利举行,离不开几百名志愿者在各个志愿岗位上的付出。今年招募的志愿者参与嘉宾注册、论坛及典礼会务、组织评奖、嘉宾陪同、翻译字幕、抵离服务等相关工作。记者采访了一名普通志愿者平凡的一天,这也是几百名电影节志愿者忙碌奉献的缩影。
8:00 大本营上岗
酒店588号房间,上海国际电影节外宾接待秘书处,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沈远哲第一次来到这里报到。此处是“两节”外宾接待的大本营,一共有将近20名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来自文广集团下的不同部门。沈远哲是外事接待组的志愿者,负责分配志愿者的岗位,处理、协调接待过程中的各种状况。
沈远哲几乎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岗,一坐下来,就开始查询当天各国代表团、嘉宾的抵沪航班是否正常,以及确认对接志愿者的岗位安排是否妥当,志愿者是否已经整装待发,严阵以待。
10:00 协调志愿者时间
在“588”大本营里,沈远哲是一个“新面孔”,不过,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志愿者队伍中,他已经是一名“老人”了。去年国际电影节的志愿者经历,让沈远哲和“两节”有了前所未有的亲密接触。
那年,他作为一线的外事接待志愿者,负责在机场接待各个航班抵达上海的各国嘉宾。每一天,都要负责核对航班,举起接机牌,在出口耐心等待着从全世界各国来到上海参加电视节和电影节的来宾。
今年,看到学校里的电视节、电影节志愿者招募启事,沈远哲又不假思索地报了名。他如愿以偿地被安排到了“588”大本营,负责起整个外事接待组的协调、统筹工作:前方志愿者传来的嘉宾需求,沈远哲需要及时反馈落实;突然有大批志愿者面临志愿服务时间和六级考试时间“撞车”,他需要第一时间找到替补的办法;有的志愿者提出希望接待法国剧组,但只有简单口语和“看懂剧”的水平,他需要判断志愿者能否胜任接待和“导游”的岗位……从一线到幕后,他感觉更有挑战性了,“但得到的锻炼也更大”。
16:00 吃午饭
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即将闭幕。持续一周多的顺利举行,离不开几百名志愿者在各个志愿岗位上的付出。今年招募的志愿者参与嘉宾注册、论坛及典礼会务、组织评奖、嘉宾陪同、翻译字幕、抵离服务等相关工作。记者采访了一名普通志愿者平凡的一天,这也是几百名电影节志愿者忙碌奉献的缩影。
8:00 大本营上岗
酒店588号房间,上海国际电影节外宾接待秘书处,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的沈远哲第一次来到这里报到。此处是“两节”外宾接待的大本营,一共有将近20名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来自文广集团下的不同部门。沈远哲是外事接待组的志愿者,负责分配志愿者的岗位,处理、协调接待过程中的各种状况。
沈远哲几乎每天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岗,一坐下来,就开始查询当天各国代表团、嘉宾的抵沪航班是否正常,以及确认对接志愿者的岗位安排是否妥当,志愿者是否已经整装待发,严阵以待。
10:00 协调志愿者时间
在“588”大本营里,沈远哲是一个“新面孔”,不过,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志愿者队伍中,他已经是一名“老人”了。去年国际电影节的志愿者经历,让沈远哲和“两节”有了前所未有的亲密接触。
那年,他作为一线的外事接待志愿者,负责在机场接待各个航班抵达上海的各国嘉宾。每一天,都要负责核对航班,举起接机牌,在出口耐心等待着从全世界各国来到上海参加电视节和电影节的来宾。
今年,看到学校里的电视节、电影节志愿者招募启事,沈远哲又不假思索地报了名。他如愿以偿地被安排到了“588”大本营,负责起整个外事接待组的协调、统筹工作:前方志愿者传来的嘉宾需求,沈远哲需要及时反馈落实;突然有大批志愿者面临志愿服务时间和六级考试时间“撞车”,他需要第一时间找到替补的办法;有的志愿者提出希望接待法国剧组,但只有简单口语和“看懂剧”的水平,他需要判断志愿者能否胜任接待和“导游”的岗位……从一线到幕后,他感觉更有挑战性了,“但得到的锻炼也更大”。
16:00 吃午饭
下午4点,沈远哲才有空吃上午饭,也终于得空回答记者的问题。“从5月31日到现在,常常是这个状态,我也已经习惯了。但电影节也就一个多礼拜,忙过这阵就可以好好放个假了。”沈远哲乐观地说。
吃饭的时候,沈远哲终于有空拿出手机刷一下朋友圈。在学校里,他读的是英语专业,已经到了大三阶段,很多同学都利用这个时间在外实习,朋友圈里发的也是各种高大上的外企照片,但坚守在志愿团队的沈远哲却觉得,在电影节担任志愿者,比那些更“高大上”。“毕竟是国际性的活动,节奏非常紧张,各方面也更专业严格,既巩固了语言学习,和专业紧密联结,还牵涉到各种文案工作,让我体验一下白领职场的感觉,这正是我所想要的经历。”
17:00 处理突发事件
吃完饭后,沈远哲刚进办公室,就接到了一个突发消息。原来,一名志愿者得知自己被分配到了机场接机的岗位,起初不太满意想要换岗。“因为接机时,和各国来宾交流的时间不是很长,这位男同学又希望能多说点英语,所以提出换到接待岗位,想要陪嘉宾久一点。”
为此,沈远哲亲自打了个电话和志愿者沟通,“每个志愿者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诉求,还是要尊重每个人的想法,毕竟他们并不是劳务工。实在不行,我再想办法找人顶上去。”
好在经过沟通,这名志愿者还是配合地服从了安排,答应到机场负担起接机工作。当记者问及沟通的“秘诀”,沈远哲表示,“虽然内心极力希望他能留下来,但在沟通口气上,还是要官方一些,在态度上保持严肃。这样也能够引发志愿者的重视,意识到电影节的官方性和国际性,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按自己的意志换岗的,而是要有大局意识。”
沈远哲平时在学校上课的时候,也有过其他的志愿者经历,做过不少次义工。他觉得,有一样东西,在义工和电影节志愿者两者间是相通的,那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虽然身体上很累,很多事情又是比较枯燥,而且需要精神高度集中,但看到小伙伴们都非常积极投入,这种很棒的体验”。
【志愿者们眼中的电影节】
《每日新闻》:与你过去接触的志愿者工作相比,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工作有哪些不同呢?
志愿者:简单来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志愿者工作更有挑战性,也更吸引我。相比过去,我们每个人都会接到更加繁琐、具体的工作,而且完成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工作时我们常常加班加点,甚至熬夜通宵。但也正是这份工作的高要求、高挑战,在短时间内锻炼了我们的能力和毅力。
《每日新闻》:在你们的工作中,有哪些有趣的小插曲吗?
志愿者:让我们最兴奋的当然是有了很多与明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可以看到自己的偶像并合影,让我们都很高兴!当然,除此之外,其实我们志愿者之间的合作都非常愉快,尽管任务艰巨,但每一天都很充实,有很多令我们快乐的小细节,这些也是会令我难忘的小片段。
《每日新闻》:在你看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志愿者:一方面,这是我第一次全程跟进到如此盛大的活动中去,活动的流程安排,包括一些工作细节上的要求和把握,都令我大开眼界。另一方面,我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伙伴,和他们一起奋战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