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1
人生的灼伤
人生的灼伤
郑玮
“一切都消失到哪儿去了?”,“为什么会这样?”……
俄国人总是带着刻骨的忧郁,思考着人生深刻的命题。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新作《中暑》也是一样。全片采用双线叙事的结构,米哈尔科夫以其最擅长的、细腻的、唯美到忧郁的镜头语言诉说着1907-1922年那段特殊岁月的故事。
1920年冬季沙俄帝国最后的日子,曾经无比荣耀的效忠沙皇的士兵们由于战败被集中到一个战俘营地等候莫斯科关于他们命运的最后审判……镜头扫过在栅栏中等待检查的战俘们,冰冷的、机械的,哪怕是那年轻士兵说着段子的笑脸、哪怕是抚摸着爱犬期待回家的军官,那一个个活生生的脸庞,却在那冷峻的镜头前,变得和那投降的季节一般寒冷。
导演除却对于影片细节的拿捏,其对于叙述的耐心的不着痕迹的铺垫更令人佩服。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个河边小镇上的男孩:当中尉在小镇贪欢一饷后,他在渡口邂逅了一个男孩,中尉问他为何一大清早就待在河边,男孩回答说:他在看河和船,冬天就快来了,到了那什么都不能干的季节,可以靠回忆看到的河和船度过;还有,男孩向中尉请教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人是否真是由猴子变来的,直到他们分别,他仍在叨念着“沙皇也是猴子变的?”在我看来,前者是情感的铺垫,后者是故事的伏笔;若干年后,沙皇倒台,中尉不就是靠着记忆中的浪漫爱情来对抗那战败被俘的痛苦境遇?而那《物种起源》既是结尾相认的依据,又是十月革命必然到来的预示。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影片画面和配乐极美,或许叙事粗看有些平淡,但只要用心体会其细节呈现上的各种精妙,融汇贯通后却不得不赞叹其驾驭影片的非凡功力。
“一切都消失到哪儿去了?”,“为什么会这样?”……
俄国人总是带着刻骨的忧郁,思考着人生深刻的命题。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新作《中暑》也是一样。全片采用双线叙事的结构,米哈尔科夫以其最擅长的、细腻的、唯美到忧郁的镜头语言诉说着1907-1922年那段特殊岁月的故事。
1920年冬季沙俄帝国最后的日子,曾经无比荣耀的效忠沙皇的士兵们由于战败被集中到一个战俘营地等候莫斯科关于他们命运的最后审判……镜头扫过在栅栏中等待检查的战俘们,冰冷的、机械的,哪怕是那年轻士兵说着段子的笑脸、哪怕是抚摸着爱犬期待回家的军官,那一个个活生生的脸庞,却在那冷峻的镜头前,变得和那投降的季节一般寒冷。
导演除却对于影片细节的拿捏,其对于叙述的耐心的不着痕迹的铺垫更令人佩服。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个河边小镇上的男孩:当中尉在小镇贪欢一饷后,他在渡口邂逅了一个男孩,中尉问他为何一大清早就待在河边,男孩回答说:他在看河和船,冬天就快来了,到了那什么都不能干的季节,可以靠回忆看到的河和船度过;还有,男孩向中尉请教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人是否真是由猴子变来的,直到他们分别,他仍在叨念着“沙皇也是猴子变的?”在我看来,前者是情感的铺垫,后者是故事的伏笔;若干年后,沙皇倒台,中尉不就是靠着记忆中的浪漫爱情来对抗那战败被俘的痛苦境遇?而那《物种起源》既是结尾相认的依据,又是十月革命必然到来的预示。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影片画面和配乐极美,或许叙事粗看有些平淡,但只要用心体会其细节呈现上的各种精妙,融汇贯通后却不得不赞叹其驾驭影片的非凡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