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0

《吉米的舞厅》:漫游者肯·洛奇之歌

《吉米的舞厅》:漫游者肯·洛奇之歌

  对于年近八十的肯·洛奇所声明的最后一部故事长片,媒体评价无非是“一则平淡、温情、缺乏戏剧性的小品”。在它被如此概括时,对立于小品的其实是一种庸俗化的史诗想象——对激进立意、跌宕情节、强化情绪的诉求,这部自《土地与自由》、《风吹麦浪》一贯而下的电影只在这一点上实现了削减,而削减所达成的回归与克制从来不意味着轻佻无力。

  《吉米的舞厅》将镜头转向爱尔兰内战后十年,片头纪录影像所展示的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直接波及到爱尔兰民众原本就沉重的生活,一片颓败中再无胜利可供谋取,但追求自由与欢乐的本性仍然要在政治宗教强压下寻求自己的空间——这就是吉米的舞厅。舞厅是劳工阶级代表的会议场所,更是平民教育娱乐的公共空间,人们读诗、唱歌、跳舞,新一代的自我萌芽才是希望之光的具体承载。

  肯·洛奇尽管一直在书写斗争,却并未在电影中灌注强烈的政治诉求,这次他刻意隐蔽起流血与牺牲,将阶级群体的斡旋对抗拍得极为具体,矛盾细化到个人,更贴合于现实与心声的本源理念。同时,虽然人物秉持单纯的普世价值追求,导演也并未在渲染与煽情上太过出力,充满旋律、甚至饱含谐趣的乡间一年,显然可以催化出无数打动人心的浪漫瞬间,但是,在观众念念不忘的晨光之舞一段,肯·洛奇甚至更加固了那种凝滞而保守的调度风格,把更多感性时刻留给了青绿的爱尔兰原野、步行在配乐中的家庭与同伴。呼喊自由、反抗强暴是容易的,人们所期许的流丽、激奋是容易的,当警察忆起《金银岛》与《白牙》,单车少年组成送行仪仗,我们知道,老导演不再执着于此,人的永恒追求,才是文明又野蛮的历史背后,最美妙的《漫游者安格斯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