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0

梅建平:以冷静心态看待无限商机

梅建平:以冷静心态看待无限商机

 
梅建平认为,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归做电影的初心。 《每日新闻》记者 吴恺 实习生 邱悦橙 摄

□《每日新闻》记者 王璐 实习生 杨雨晴

        近来,中国电影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新片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总票房数值也在十年间从16亿增长到了近300亿。这巨大的体量,这可喜的成绩,是否意味着中国电影行业已经步入了黄金时期?对此,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梅建平,对电影行业的机遇和挑战作出了自己的解读。

        《每日新闻》:您曾说过,合资电影、电视及媒体产品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五大机遇之一。请问,您提出这一见解的原因是什么?
        梅建平:未来的中国可以类比现在的美国。美国目前的五大经济支柱是国防、金融、医疗、高科技产业,还有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泛娱乐行业。当下,中国经济总量正在赶超美国,经济结构上也和美国日渐趋同,显然,我们国家拥有翻一番的发展潜力。另外,得益于四倍于美国的人口总量和日益增长的人均消费水平,未来十年,中国的文化产业潜在有八倍左右的发展空间,每年的增长速度可达20%以上,其中的商机不可限量,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每日新闻》:过去十年,中国电影数量成倍增长,电影票房也在迅速攀升,整个行业欣欣向荣。在您看来,热钱涌动的表面之下,是否隐藏着危机?若有,又该如何解决?
        梅建平:即使是好莱坞,每年出品的大制作电影也是屈指可数。即便是资金充足,匮乏的优秀人才储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这个行业的进一步突破。我们不能要求卡梅隆每年拍出一部类似《泰坦尼克号》的电影;不然,我想这个项目本身就会成为“泰坦尼克号”。因此,我们要冷静调整预期,避免将电影行业做成高产量低质量的中国钢铁行业。

        《每日新闻》:所说的人才,是哪种类型的人才?毕竟,很多人认为其实中国是不缺少电影人才的。
        梅建平:我所说的“欠缺的人才”实际上指的是具有国际眼光和大片经验的人才,包括既懂互联网又懂大数据又懂影视,对金融工具需要了解得很透彻,然后能够把这几方面结合起来的综合人才。在这方面人才培养我希望长江商学院能为祖国创意产业发展做一点事。

        《每日新闻》:最近,影视公司股票市场形势大好。您对这一现象有怎么样的看法?
        梅建平:股市的火热引发了越来越多影视业内人士的密切关注。目前,派拉蒙的市值大约是1600亿,华谊兄弟约为八百亿。但有趣的是,前者的盈利是250亿,而后者是11亿。虽然市值只相差一倍,去年盈利却相差了近20多倍。高市值可能是一种误导。因此我认为,电影行业需要认真考虑到底应该赚股东的钱还是赚票房的钱,到底应该如何将盈利做大。

         《每日新闻》:那从您专业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影视公司应该如何做大盈利呢?
         梅建平:我认为,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归做电影的初心。这个初心不是追求市值,也不是追求票房,而是讲述一个好故事。国内过于重视票房了,在美国,大佬们很少探讨票房问题。美国的影视公司在忙什么呢?据我的了解,不少美国公司最近五年都忙着修炼内功,规范了公司内部的治理和监管,这无疑让整个行业生态更健康向上。这是中国公司可以借鉴的。此外,还要尽可能加大影视教育的投入,培养影视和跨界人才。

         《每日新闻》:阿里巴巴推出了娱乐宝,首期就包括电影《小时代》《狼图腾》等项目。类似的,百度也发布了“百发有戏”。这些都是依托于互联网、能对电影行业产生影响的金融理财产品。您是如何看待互联网“搅局”电影行业的现状?
         梅建平:我不认为这是搅局。相反,互联网能为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使电影融资渠道多样化,收入多元化。投资风险的降低,势必会使得制片人更加愿意做大投入。如果有好的电影和作品,互联网会带来更多的机会。

         《每日新闻》:现在大家但凡提到电影,都会不自觉地提到大数据。您觉得,对于电影来言,大数据到底意味着什么?
        梅建平:大数据互联网,我想对于电影行业正在产生意义深远的推动,这个推动最重要的就是所有有关电影大量的信息都在网上,基于大数据,我们可以对一部电影有更细致的分析。甚至可以用非常好的数学模型把一个剧本的未来票房作更准确的预报。如果这一点能够做到的话,那么中国电影行业和电视行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可以解决。类似于阿里金融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同样未来票房预报我们也可以做各式各样的风险评定,然后作股权融资,银行贷款,也可以做风投,也可以做PE,甚至把这些影视资产打包起来做证券化。如果能够把大数据新技术作为影视和金融的桥梁,我认为这是未来非常好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