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姆·伊戈扬:将最好祝福都给中国电影
阿托姆·伊戈扬:将最好祝福都给中国电影
伊戈扬在接受采访时,对中国电影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认为中国电影是世界最优秀家族中的一员。
阿托姆·伊戈扬虽是地处遥远的加拿大导演,但他对中国电影充满了兴趣。因而接受了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的邀请,担任金爵奖的评委,这成为他一段非常愉快的经历。伊戈扬对中国电影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认为中国电影是世界最优秀家族中的一员。
新时代下好作品都会被看到
《每日新闻》:作为评委,您如何评价这次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的参赛片的质量,尤其您是如何评价其中的中国参赛片的质量的?
阿托姆·伊戈扬:我其实非常了解中国电影,我也非常喜欢中国电影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对中国电影尤其是这次的参赛电影有很高的期许,中国电影作为最好的世界电影中的一员,我充满期待。但我的评委身份不方便再深入评论。总之,我将最好的期待和祝福都给予中国电影。
《每日新闻》:现在的中国电影人有一种焦虑,在这个开放的环境中,大量外国片涌入,中国电影人也希望“走出去”,但不知道从何做起,您对中国电影“走出去”有什么建议和看法?
阿托姆·伊戈扬:其实在两个月之前的多伦多就有一场电影展览,展览了很多独立的中国纪录片,这些人并不是知名的纪录片导演,都很年轻,没有出名,甚至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片子被展览了。
现在各种电影在网络上转来转去,很多电影人甚至也不知道他的电影正在被别人欣赏,所以说最重要的是这个作品存在,导演要一直去做,做自己的作品,只要作品存在,就一定会被看到。因为现在已经不是传统模式的电影放映,而是一个通过新技术、各种各样新方式都能传播电影的时代。
这些年轻人的焦虑很大程度是来自于他们看到前辈电影人的成就和老的经典作品,以及电影的运营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电影市场,所以其实运作方式是非常不一样的,包括如今的电影节也是一个传统模式的电影节,因此大家更会感到焦虑,这是正常的。
电影让观众重拾生活片段
《每日新闻》:您之前的电影作品不是按照直线型的叙事方式,有很多倒叙,您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
阿托姆·伊戈扬:我只是很自然地运用了故事发展的顺序。我呈现的电影会让观众重新拾起生活中的不同内容片段,然后要靠观众按自己的理解,像拼拼图一样把他们拼在一起。因为很多东西都不是理性化的,而是感性化的,电影的故事会依照观众自身的人生愿意被重新拼凑在一起。
有的观众可能在故事拼凑的过程中会很有距离感,或者不能很深刻地感受到这个角色的所思所想,而有些观众因为故事和自己的生活很有联系,他知道这些角色是怎么想的,情感上受到很大的启发。我的最新电影《记住》就完全是直线型的,没有任何倒叙。我更关注情感上的感受,而不是理性化中应该怎么做。
《每日新闻》:您电影中的人物错综复杂,人物意识也是无序的,在您心中,是不是当代人现今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
阿托姆·伊戈扬: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通过图像影像就能表达这一代人的时代了,现在科技快速发展,导致很多人被科技所代表,我们并不知道科技后的那个人具体是怎样的,每个人都很不一样,因此现在很难用电影去概述一群现代人,我只能稍微点到一点我所看到的人,但我不能去概括这群人。
虽然现在很难去了解一代人、一个人,但当我把摄像机定格在一个人的脸上,跟他聊天,去研究他时,这种方法和状态仍然是我目前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办法,在我看来,这是走进这个人的一种方式。
电影真的很有力量,当一个人在摄像机前做一个小小的动作,有一点小小的表情,都能够被捕捉到,这时候你能够了解人心,我觉得这就是电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