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7

Loser的自我战争——《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Loser的自我战争——《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剧照。

  “Loser”这类角色塑造、反映的是美国社会中的一个人群,他们不是在事业、生活中受挫,就是在精神、心理上异于常人。此类影片往往通过一系列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来达成“大团圆”,传递“在绝望中觅得希望”、“永不言败”的美国精神。

  《后裔》中,克鲁尼饰演的地产商属于高富帅型的“Loser”;而《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中的男女主角帕特和蒂凡尼则“Loser”得更彻底。男方的妻子出轨、自己入精神病院疗治;女方的丈夫突殁,生活消极堕落。两人的相遇便是相互救赎的开始,其间过程自是兜转曲折,障碍物不是对旧情的难舍,便是心理阴影的难以自我僭越。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传递出的是一种狂躁和压抑的气氛,嘶吼、对骂、发泄,此起彼伏。帕特会穿着垃圾袋跑步,蒂凡尼会直接向帕特提议上床,两人身上的负能量似乎足以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拒之门外;而由德尼罗饰演的帕特父亲则让人进一步体会这个家庭中的“疯狂”基因,这位狂热的橄榄球迷和资深赌棍言行怪异、荒诞,而这恰好为整剧的压抑基调添加了不少喜剧成分,使影片更具一张一弛、一紧一松的节奏感。

  与其说帕特和蒂凡尼之间的关系蜕变是出于“爱情”动力,不如说是基于“认同”而生发——“唯一与我疯狂匹配的方法是你也做同样疯狂的事”。都说恋爱中的人会一个神经病,而本片索性就是让两个“神经病”来谈谈情。有一个人和你一起携手看夕阳是一种浪漫,而找到一个人陪你一起疯狂同样是一种幸福。

  “反败为胜”的契机缘自一次舞蹈大赛,这是“赛事”和“情感”双重意义上的自我战争,因此,当看到两人获得5分的低分却欢呼雀跃的样子时,你便不难了解美国人心中对于“胜负”的定义。而从激烈缠斗、充满身体对抗的橄榄球运动转到优雅洒脱、需要心灵和肢体配合的舞蹈时,这已经巧妙地表明了从狂暴到平静的人物内心的转化轨迹。本片无疑是通过一段看似非常态的爱情故事来传递这样一个信条:只要你勇敢地直面内心真实的自我,生活的困局就有新生的出口。“信件”作为推动人物关系的一个核心道具,其实不论是“转交”还是“代写”都有俗套之感。但好在老小戏骨们的落力表演弥补了这一缺陷,几位主要角色性格饱满,常有彰显爆发力之片段。出生于1990年的詹妮弗·劳伦斯最终不负众望,在奥斯卡上第二次提名即收获一尊影后小金人,从冰冷至极的《冬天的骨头》到雨后彩虹的《乌云背后》,詹妮弗的演艺之路诚然比她饰演的角色的遭遇要顺畅、幸运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