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才培养:讲好故事需要更多专业素养的支撑
电影人才培养:讲好故事需要更多专业素养的支撑
陈凯歌说,“电影创作需要个性化。”
在中国电影市场迅猛发展的同时,电影业内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工业需要的是配套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应用性人才的支撑,从而建立完整的中国电影生产体系。在昨日举行的论坛上,国内外的电影教育业界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电影人才,并一致强调了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综合性教育。
说到中国电影教育的国际化,出任了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的陈凯歌首先指出了在中国沿袭至今的前苏联模式的局限性。在他看来,这套选拔人才的体制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可能会扼杀他们真正的兴趣和才能。“专业在进校前就决定了,这不符合客观规律。事实上在几年之后,学生和学校才能判断学生到底适合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陈凯歌说。要让学生有机会发挥他们真正的特长,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彰显,从而电影才能实现个性化的表现。“电影创作需要个性化,我们需要寻找电影个性,帮助学生发现个性。”陈凯歌说。
陈凯歌认为培养电影人才,从学院到学院是肯定要失败的。电影更多的是实践,要有身后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经历。这一点与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不谋而合。张会军说,北京电影学院在前苏联的教育模式上做了改动,融合了西方的通识教育。“我们需要给他们额外的技能,让他们以各种背景创作,尝试各种技巧来讲故事。”张会军说。在嘉宾们看来,光知道如何做电影是不够的,历史、文学、心理等无所不知才能讲好故事,做好电影。
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副院长艾伦贝克也介绍了南加州大学培养电影人才的模式,即先进行通识教育再进行专业化教育。在他看来,电影专业一定要有别的专业素养作为支撑。南加州大学的电影学位教育项目有的是让学生一开始先学几年别的基础学科,比如人文,科学,语言,在这之后再修导演课程。因而学生们做导演时就会有更多的支撑。“有专业人文教育背景,电影人才能真正地讲属于自己的故事,而不仅仅是描述一个别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