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拍电影高峰论坛举行 动画片是中外合拍最好操作的类型
中外合拍电影高峰论坛举行 动画片是中外合拍最好操作的类型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上好莱坞大片频出风头,国产电影虽然也偶有票房爆款出现,但缺少持续稳定的内容输送能力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中方资本充盈、市场火热,但人才匮乏、电影工业化体系尚不成熟的大环境下,中外合拍似已成为行业趋势。昨日,中外合拍电影高峰论坛在此背景下召开,来自电影、传媒行业的资深人士就中外合拍电影的概念、困难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中外合拍不等于国际合作
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电影方面的跨国合作也逐渐密切起来,然而,并非所有的“国际合作”都可以被称作“中外合拍”。基美影业的总裁程笳淇就指出,严格来讲,中外合拍是有国家政策规定了相关标准的,而一部跨国合作的电影只有明确了概念,才能享受相关政策优惠。
程笳淇举例说明,今年即将上映的电影《超级快递》,就采用了欧洲的摄影、美国的特效和韩国明星及化妆团队,然而从国家政策来讲,这只是一部采用了海外创作团队的国产片,并非中外合拍;预期明年上映的吕克·贝松执导的电影《星际特工:千星之城》,中方投资超过50%,但根据政策这也不能称为中外合拍。
程笳淇进一步解释,大体上来讲,中外合拍的电影,在投资方面,中国和海外的资金要符合国家政策中规定的投资比例;在故事上,要包含有机的中国故事元素,才算符合国家对于中外合拍片审批最基本的标准。“比起国产片,中外合拍的片子在立项和审批标准上都更严格,审批周期也比较长,所以还是需要分清相关概念的,不能随意称呼。”
中外合拍文化难兼容
在中外合拍电影的现状方面,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然而嘉宾们就一点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中外合拍风险大,成功的例子少。
究其原因,北京聚合影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讲武生指出,中国的电影实力本身还尚不成熟。中国演员的国际辨识度和影响力在国际电影市场上相对有限,加之编剧讲故事的能力普遍有所欠缺,若是想要依靠中外合拍而打进国际市场,还是比较有难度的。
程笳淇进一步分析,之所以中外合拍成功例子特别少,主要还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两种属性,很难在同一部影片中统一起来并被良好地共同呈现——语言、风俗的不同,使得表达时原本的语义内容容易流失;异文化的地理区域、场景,可能又难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认同。
故而,场上嘉宾普遍认为,看中外合拍是否有必要,首先要考虑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获得良好的全球票房,还是拉动海外投资,抑或是其他的理由。盲目跟风中外合拍未必理智,首先分析清楚市场目标比较重要。“中外合拍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我们实现成功推广一个电影项目的手段。”
中外合拍动画片较易入手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中外合拍电影若想打开更广泛的国际市场,在题材的选取上也应尽可能兼顾不同文化的特性。与会嘉宾也普遍认同,动画片是中外合拍最好操作的类型。
米粒影业董事长张青指出,动画片天然具有合家欢的属性,可爱的动物形象也规避了真人演员国际号召力不足的问题。此外,动画在后期制作方面,比起采用真人演员也更具有优势——如果愿意,动物的口型可以根据需要它说的语言而进行修改,从而能够避免异文化和外语给部分观众带来的陌生感。
张青表示,中外合拍的动画片要想受欢迎,首先它的故事要既感人又有趣。“感人、有趣,这两个特点都必须要有。”其次,动物的角色设定和造型上要可爱,“它可以不美,但是一定要可爱,而且一定要有它鲜明的特征,个性上不能随大流、太普通,这样大家才都喜欢。”
关于题材选择方面,程笳淇说:“中外合拍的电影故事,还是应该尽量以人性上能共同理解的感情为基础,能唤起普遍共鸣的情感,不要有太强的区域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