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影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电影评论?
全民影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电影评论?
嘉宾探讨影评参与营销的底线。
全民影评已成为现实,在个人力量就可能影响一部电影的口碑与票房的今天,观众和读者越来越认识到影评所肩负的责任。如今各种影评新媒体、自媒体品牌崛起,这些平台正在塑造着华语影评世界。昨天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电影评论”论坛不仅关注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影评,也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影评生态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参与营销的底线。
影评多元化
导购式影评和学术式影评一个也不能少
目前的影评生态丰富多样,有学术式,有导购式,甚至还有所谓的“红包影评”。影评已经全民化,过去只有专家才有话语权,而现在随着网络的兴起,所有人都可以发表他们对于电影的看法。影评的门槛看上去在降低,但昨天的很多专家认为,要想写出一篇有时效性的深度影评,并非易事。从这个角度来说,专业的优秀的影评人还是太少。
影评人、《虹膜》杂志主编Magasa强调,现在一篇有广泛读者群的网络上的影评,必须具有时效性。“过了档期之后去深入讨论一部电影,读者也还是会感兴趣,只不过不具备新闻性价值。时效性高的影评主要是针对正在上映档期内的电影,给观众提供参考意见,告诉他们这部电影是否值得看。”
影评人、自媒体“桃桃淘电影”运营者“桃桃林林”结合自己运营公众号的体会也认为,对公众号来说,总讨论经典一定没人关注,所以还要关注最新、最热的影片来保证关注度。而追踪“最热的影片”,所需要的就是高时效的影评。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网上所谓高时效的影评铺天盖地,但真正有学术性、深度、严肃的影评并不多。人们可能是在过分追逐时效的过程中,逐渐淡化了对深度的追求,这也就出现了有量而无质的问题。Magasa说,深入影评不应该陷入这种对时效性的盲目追求上。公众号对时效性要求的确很高,但是影迷依然有两种需求,导购式和深入探索式的影评都有它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可以理解影评追求快速,而深入的评析更应该去鼓励和保护。”
影评多营销的底线
“红包影评”必须杜绝
应该说,“红包影评”是影视评论的毒疮。过去“红包影评”多出现在传统媒体上,现在人们发现,随着新媒体越来越受到关注,“红包影评人”竟也在新媒体上出没。他们迅速地占领新媒体,使这样一块本来以公正的面貌出现的舆论阵地,变成了他们获得私利的场所。这些影评人多半会与片方取得联系,以自己的公众号为谈判筹码,获得片方的红包。然后他们再以评论的形式,对新片极尽吹捧之能事,帮助宣传电影。
谈及是否会为了盈利而参与营销的问题,Magasa说:“如果是做规范的广告,我们也会有。但我是拒绝把广告冒充成电影评论内容,去诱骗观众进影院的。”
“参与营销要有底线。我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影片稍作宣传,但不会夸大其辞。我希望我喜欢的东西被看到,不喜欢的不会去宣传。其实这些‘红包影评人’根本不算影评人,最多只能算营销。对于我这种自媒体来说,我卖的不是片子,卖的是自己。所以我不会因为一两次红包就损害个人的公信力。”桃桃林林如是分享了自己的观点,说到动情之处,他更是有些许哽咽,“有些东西不是用钱能买到的。我不能为了钱去出卖灵魂,不愿意为了钱卖掉我最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