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为发展电影市场寻求新机遇
大数据为发展电影市场寻求新机遇
专家学者对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探索发表各自看法。
2016年4月至5月的中国电影市场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霜冻,不仅与年初时《美人鱼》、《赌城风云3》、《功夫熊猫3》等春节档贺岁片票房大卖形成鲜明对比,与2015年同期相比也呈现疲态。面对市场大起大落的不稳定现象,不禁令人思考是什么变量在背后主导,中国电影市场的上限又究竟在哪里。6月14日,主题论坛“从内容到品牌,电影工业化探索新路标”就在这一背景下召开,围绕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和受众的结构特征,提供了大量数据分析。
票房增速赶不上影院增速
虽然中国电影票房近年总体呈走高趋势,但是经过统计不难发现,中国电影票房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大量的新增影院和中国人口总消费的增长两个方面。因此,即便抛开电影质量不谈,票房的绝对数值高也并不一定等同于电影市场的繁荣。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陈沁博士就指出,一旦将中国人口总消费的因素加以考虑,计算出的近几年相对票房增速其实已经赶不上影院的增速了,并且新建影院的年平均票房,已从2011年前后的790万降至2014年的528万。陈沁认为,仅仅依靠人口城镇化带来的消费水平上升和新增影院两个因素,已经很难产生新的票房攀升空间。
那么什么才能带来新票房呢?陈沁说,“还是要回到电影本身,电影本身才能让观众更爱看电影。”在对北京市五棵松地区某电影院2015年周末票房情况进行统计后,陈沁发现,周末上映影片平均评分每高1分,影片的周末总票房收入就平均提高35万元。“在别的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只要观众发现有好电影可以看,他就愿意走进电影院。”
重点把握非影院观众
除了做好最根本的工作——努力提高电影质量外,分析电影观众结构特征、进行观众调研,也都有助于中国电影市场的稳定和壮大。
市场数据咨询公司凡影的创始合伙人李湛调查后发现,更多的市场机会可能在非影院渠道观影人群中——有41%的被访群体一年内未进过电影院,但仍会通过网络等其他渠道观看电影,甚至三个月的平均观影频次达到了12.6次。李湛表示,影院观影的集体仪式性对情绪上的渲染是相较于非影院观影的一大优势,若是能针对这种区别辅以发行策略的引导,便有可能把握住非影院观影的这一部分潜在受众,使其成为票房市场下一个的主要的增量来源。
此外,在如何平衡艺术追求与观众需求这一点上,环球影业研究与战略副总裁彼得·马克思也分享了好莱坞的经验,即依靠观众调研的力量。他提出,观众调研贯穿好莱坞制作和宣发的各个阶段,电影上映两年之前便会进行市场定位,上映数月之前则会展开海报、预告片等方面的测试,在影片上映前后还会进一步跟踪监测和出口调查。彼得·马克思认为,合理的观众调研能够尽可能地为电影开发寻求新的机遇,并降低失败的风险,这也是如今好莱坞电影市场倍加重视的环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