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电影节战略合作协议签订
“一带一路” 电影节战略合作协议签订
嘉宾认同合拍片是合作的良好方式。
各个国家如何推动自己的“国家电影”走向世界?在推动海外市场的同时,如何将本国文化和风俗与电影载体结合起来,让本土和世界观众共同分享?“世界电影”和“国家电影”作为历史悠久的电影概念,一直随着时代与社会背景的变化而变化。在本论坛中,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代表共聚一堂,结合当今形势,畅谈以上话题。
这次论坛,还有重磅动作发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节代表,共同签订了“一带一路”电影节战略合作协议。据悉,签订者中包括了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爱沙尼亚“黑色之夜”电影节和埃及开罗电影节这三家国际A类电影节的代表。此举表明,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在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部署中,又跨出了一大步。
>>关键词1
合拍片——引入和保持
“电影是不同国家之间相互了解不同文化的窗口,好的电影就像音乐一样,能够跨越语言障碍,引起人们的共鸣。”印度孟买电影节国际事务负责人阿努兰加沙女士如是说。
既然电影可以跨越语言障碍,引起共鸣,这就为合拍片提供了各种可能性。而事实上,合拍片已经成为各国进行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的形式。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主席玛格达·瓦塞夫说,过去合拍片在埃及的接受度并不高,但是近年这种观点正在改变。“人们逐渐开始接受合拍片,开始接受投资,同时寻找一种能够维护身份和灵魂的方式。市场开放后,合作电影会变得更多。这在欧洲地区是一种趋势,阿拉伯地区也是,不同市场资源集合拍出的电影,受众的广度也会更高。今后,合拍片可能是一种使一部国家电影为世界观众所喜爱的解决方式。”
在电影国际合作中,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合拍,各国都开始注重“引入”和“保持”的问题——引入先进的、值得学习的内容,保留本国文化的精神。爱沙尼亚“黑色之夜”电影节主席缇娜·洛克说,爱沙尼亚电影的成功就要归功于合拍经历,“自独立开始,我们先是和文化相似国家合拍,现在会开始考虑和亚洲国家合拍,以后也一定会和中国合拍。”“合拍片会有更多的普世性,会被世界观众理解。曾经我们也和格鲁吉亚有过合拍片,效果很惊艳,各自都保持了自己的风格经历,可以同时看到格鲁吉亚和爱沙尼亚两国的灵魂,我们都从中受益。目前我们与大国合拍已经是政策,合拍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关键词2
走出去——文化自信很重要
美国鹰龙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中美电影节主席苏彦韬认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有三个阶段:“一是讲自己故事,以我们自己的故事为主。第二个阶段开始有合拍片,以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为背景,但可能以西方的模式和运作方式讲自己故事,例如有百老汇味道的《如果爱》,有西方人眼中写实的武侠片《投名状》,这些有着不同的口味片子都为西方所接受。三是最近随着中国的电影人、制片人、投资人越来越自信,所以我们看到了像《摩纳哥王妃》、《钢铁侠》、《功夫熊猫》这样有中国资本,甚至中国资本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电影。”
他认为,只有把“国家电影”变成“世界电影”才能赚全世界人的钱。现在中国电影的目标是开始做华人电影,有华人资本的电影,而不仅限于华语表达。“中国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故事。故事本身,文化底蕴的本身才是电影的源泉。文化已经不再是影响合拍的障碍了,现在中美合作越来越平等。文化自信是很重要的,以前中国公司抱着竞争的心态,但现在更多是抱着合作的心态,通过合作把市场开发的更好。”
但缇娜·洛克女士对此也提出了担忧:“中国和好莱坞合作要注意,因为很容易被好莱坞压倒,好莱坞像一个大厂,他把什么都吃下去,只剩大片。”她也对中国电影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作为一个大国,大的市场不一定能保持更广的受众,大国也应该想一想走向国外。”
昨天的论坛上,众多国家电影节的代表对签订“一带一路”电影节战略合作协议的畅议表示积极响应。缇娜·洛克认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国家电影”相互协作,汇成“世界电影”的潮流,将在全球电影市场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而“一带一路”电影节的战略合作,朝着这个目标迈开了一大步。开罗国际电影节主席玛格达·瓦塞夫认为:“每个国家的电影,都是了解该国文化的窗口,优秀的电影故事能跨越语言的障碍深入人心,加强‘一带一路’电影节之间的合作,将让各国观众通过电影,相互更加信任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