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要走出去还需“调味”
中国电影要走出去还需“调味”
在昨日的中外合作高峰论坛上,各路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讨论如何让中国电影走出去。
中国电影行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增长。预计到2017年,中国将超越北美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中国的电影人不可避免地正在质疑——我们是否真的需要海外市场?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又如何让华语电影“走出去”?
中国电影走出去还需全面合作
是否会有一部电影既能够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又能得到全球观众的认可?这个问题也同样折射出了中国电影想“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东蛙影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及总裁单东炳认为,要制作一部既具有中国特色,为中国观众所喜爱的,又符合普世价值观的,为全球观众所接受的电影,这是有可能的,但这需要时间,需要中外团队全方位的合作,进行更多的探索与融合才能铸就这样一部电影。
但挚上文化传媒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潇叶却对此持悲观态度:“大家都知道《功夫熊猫》拥有很多中国元素,前两部也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新上映的第三部就有美国朋友说有些看不懂,可能就是因为“太中国化”了。”所以,如果中国电影要“走出去”,一味地强调中国元素,也可能导致外国观众难以理解。如果以一种更符合西方人口味的方式来传播中国文化,也许更值得探讨和期待。
威秀娱乐集团亚洲公司总裁,总制片人艾秋兴对这样一部适应全球市场的中国电影表示反对:“我们不应该去追求一部可以覆盖全球和满足所有观众需求的电影。所以去追求做出一部满足全球所有观众需求的电影,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中外合拍片勿走向“兼顾”误区
以外国人接受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这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关键。但是如何“以外国人接受”的方式,这需要外国人的直接参与,也就是中外合作。
“目前中外合拍片走向了一个想兼顾中美观众的误区。但正确的方向应该是选择一方市场,例如选择中国市场进行内容创作,之后利用海外思维和巧妙的技术包装本土故事。这样可能更容易使海外影视公司高效进入中国市场。”杨潇叶说。
单东炳也对中外合作需要注意的方面提出了建议:“很多国外编剧加了中国元素的中国化的剧本,可能在近几十年来的中国不太适用,很多历史上的事件,例如有关宗教传教士的故事,在中国现在文化背景下年轻人并不太了解,同时有些典故引用也不太合适。所以建议国外的编剧如果想拍与中国有关的题材,不要一开始就写成剧本,可以首先有一个概念,之后再与制片方进行深入交流。”
王易冰也对中外合作的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各司其职各显其能,才能形成有效合作。有时候我们需要海外制作公司带给我们先进的技术、模式、外延市场,这些都是本土制片公司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