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 属于整个时代
莎士比亚 属于整个时代
作为莎士比亚文化传播大使,伊恩·麦克莱恩带着“莎翁影史”来到上海,出席了6月11日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盛典。昨天,他和公众亲密互动,倾情讲述了自己与“莎翁影史”的故事,更在现场演绎了多个经典桥段,让戏迷大呼过瘾。
自曝成长经历和中国粉丝亲切互动
伴随着崇敬、热爱和激动的高分贝尖叫声,一身绅士打扮的麦克莱恩缓缓走上了舞台。没想到,这个77岁的英国老头上台的第一件事,居然是拿出自己的Ipad,拍下中国粉丝的一张张笑脸,瞬间拉近了和中国观众的距离。
麦克莱恩清瘦、挺拔,有着丰富的面部表情。作为纵横影视舞台四十余年的老牌演员,曾经赢得四十余个各类演技奖项。在戏剧界,麦克莱恩是个出色的莎士比亚剧演员,因大胆、感情强烈地刻画了从理查德二世到哈姆雷特等一系列角色而享有盛誉。在电影界,他又因《理查德三世》、《诸神与野兽》和《X战警》而受到世人喜爱。
“8岁的时候,我跟着父亲和姐姐一起去剧院,那是我第一次看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莱恩悠悠地回溯起自己的戏剧人生。在威根小镇上,父母经常带他去看演出,特别是莎士比亚的舞台剧。当到了上学的年龄,他想尽办法去参加演出,学校里的业余爱好者演出,更燃起了他对戏剧的热情。而母亲的去世促使麦克莱恩在表演中宣泄自我。“《第十二夜》是我看的第一部戏剧,也是我12岁在学校里演的第一部莎士比亚戏剧。”诚恳的交流让观众对这位戏剧大师感觉无比亲近。
观众“点戏”麦克莱恩老道点评现场演绎多部经典桥段
“我不是老师,也不是演讲者。”虽然一个人站在偌大的剧场舞台上,但是麦克莱恩一点也不孤独,因为他的演讲完全是互动式的。台下观众先负责“点戏”,说一部最喜欢的莎士比亚的作品,随后麦克莱恩就会将感受、观点以及自己与这部戏的背后故事娓娓道来。
“《冬天的故事》是我比较喜欢的故事之一,它是一个关于嫉妒的故事。”“《奥赛罗》中的每个人都充满嫉妒,主角总会和其他演员有各种各样的冲突,但莎士比亚其实为这个主角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便利。”麦克莱恩说来不假思索,展示着数十年的深厚积淀。
观众“点戏”热情最高的要数《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莱恩分享了一段有趣的经历。“我也演过罗密欧,当时的我39岁。而角色中的罗密欧才16岁,朱丽叶才14岁。小年轻的爱情,对我来说也是件有意思的事。”麦克莱恩还提到家喻户晓的阳台戏桥段,“朱丽叶在阳台上,罗密欧在阳台下。其实吧,原著中从没提到过’阳台’这个词,但导演可能觉得需要一个阳台。”英式幽默引来台下一阵大笑。
令观众惊喜不已的是,麦克莱恩在分享的过程中,时不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演绎某个经典桥段,张口就来的本事展露着深厚的功底。“《皆大欢喜》这部戏里的人物性格比较压抑,所有台词都是压着声音。”刚说完,麦克莱恩就开始压低声音开始演绎主人公的台词。
他还重点点评起了《威尼斯商人》:“我其实一直想演的不是夏洛克,而是安东尼奥。”紧接着,他就吟诵起了安东尼奥在整部戏剧中的第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么悲伤。”他说,“那么多年来,也许很多人都不明白安东尼奥闷闷不乐的原因,但是我理解。”
回顾中展现戏剧之进步经典名句至今仍不朽
麦克莱恩的回顾和分享,也展现着戏剧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麦克莱恩举例说,他有一次出演《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舞台“上楼”时,由于布景结构不够牢固,搭建小楼的道具都塌了下来。“朱丽叶紧紧抓住能抓住的东西,还好当时只有男性和男孩才能上台表演这些主要角色,而现在,朱丽叶的扮演者肯定是女性……”
再比如《奥赛罗》中的主人翁奥赛罗,“以前都是把白人化装成黑人来表演这个角色,现在就会邀请黑人演员来出演。在英国这样一个多种族的社会中,给予更多人公平的机会和舞台。”麦克莱恩说。
“莎士比亚真的很喜欢写死亡的事情。”死亡是麦克莱恩在评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充满了惊心动魄的世界,到处都有死亡和暴力,到处都能看到被斩首和吊死的囚犯,所以戏剧中常常会有对死亡的描写。”
不过,对麦克莱恩来说,这个词从某个角度来说却也是对“生”的一种激励。他特别列举了《威尼斯商人》中的经典名句: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经死了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在一切怪事中,人们的贪生怕死就是一件最奇怪的事情。“很多台词即便今天听起来还是很适合。”麦克莱恩说,他从不认为莎士比亚属于任何单一的国家,而是属于整个时代。“历经了几个世纪之后,他的话依然可以温暖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