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3

成龙评“打星”:不努力不学打戏 没法做动作演员

成龙评“打星”:不努力不学打戏 没法做动作演员

成龙认为动作片要能讲好故事。

  成龙动作电影周开幕论坛”中国功夫世界心“昨日举行。论坛由鲁豫主持,成龙,山姆·雷米,陈德森,钱嘉乐四人作为主讲嘉宾出席,探讨了曾经辉煌的中国功夫电影如今的发展情况,并渴望看到更多好剧本,振兴功夫片。

  功夫片传播中国文化

  谈起中国功夫片,成龙是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人物。他的很多功夫片为中国观众和西方观众所喜爱。他的电影某种意义上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真正把中国电影带到全世界的,真正把中国文化带出去的,就是功夫片,”成龙说,功夫片中流畅漂亮的武打动作,讲究仁义的武德精神令中国与世界的观众着迷。

  《蜘蛛侠》导演山姆·雷米就是中国功夫片的影迷。这位导演从小观看李小龙的功夫片,接触过邵氏兄弟、吴宇森,本身也是成龙影迷,他对成龙式的功夫片大加赞赏,认为成龙为功夫类型片增添了新血液。在成龙式的功夫片里,他看到的核心是“正能量”。虽然是以动作表演为最大亮点,动作片中传达的正能量也同样打动观众,让他们对人生有更好的感悟。香港演员钱嘉乐同样认为功夫电影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都很大。在西班牙拍片时,当地人提到中国就向他提起李小龙和成龙的功夫电影。

  “打星”后继乏人

  面对如今票房与观影人群都在高速增长的中国电影市场,功夫片似乎显得有些落寞。在票房容量不可估量的中国电影市场,近几年火爆的类型片有很多,却鲜见曾经火热的功夫片身影。

  成龙将此归因于“打星”的后继乏人。一直坚持培育功夫新人的成龙如今对年轻男演员的功夫素养倍感失望。“这些年轻人越来越懒。”成龙说。年过60岁的成龙仍然在片场坚持尽量亲自拍摄打斗戏,相反,80后的年轻男演员仅走个过场便直喊累,用替身拍摄剩下的打斗场面。“现在拍片甚至有直接换脸的。”成龙愤愤地说道,“他们不努力,不学打戏,永远没法做真正的动作演员。”

  论及现在年轻男演员的娇惯,他甚至还批评了儿子房祖名,“在片场一个人扎了刺,一堆人围过去,我就冷眼看着。”成龙说道。香港导演陈德森也发出感叹,说在为自己的电影《一个人的武林》宣传走访高校时,发现几乎没有年轻人在学习中国功夫,而在英国宣传时,学习中国功夫的英国人要多多了。“中国功夫是要进博物馆的,”他半开玩笑地说。

  故事永远比动作重要

  成龙也坦言,现在回看过去的功夫电影,他却“有些看不下去”。“以前的功夫电影很漂亮,却没有注重故事。”成龙说。一些优秀的表现中国武术文化的电影却是些外国片,比如《功夫熊猫》、《花木兰》、《功夫梦》等。成龙说他很感谢威尔·史密斯,他用美国人的眼睛思维来拍中国文化,却把中国武术更好地传播了。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把一个故事写好,”成龙感叹道,“不能只是打。只是打,观众就看厌了。”既然功夫片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它就不能只有动作,而必须有精彩的故事。

  想起自己刚开始在美国拍电影的经历,成龙说,最感叹的便是先有了剧本、灯光、摄影等等一系列确保电影的品质的元素,最后才加上动作元素形成一部动作电影。而在香港片场讨论的只有动作,危险动作,超危险动作等等。

  谈及如今的动作片创作,成龙非常肯定地说,“剧本非常重要,电影的故事一定比动作更重要。”

  山姆·雷米也同样肯定了故事情节的首要性。在他看来,即使是功夫片也必须是先有故事情节才有动作。电影最后让人记住的是角色,因此电影的塑造需要围绕角色本身,电影创作需要从角色的诉求出发进行相关情节的设计。

  陈德森举了《黄飞鸿》、《叶问》这些成功的功夫片案例,说明了故事与人物在电影创作中的核心地位。看完这样的片子,观众最后记住的是《黄飞鸿》中的兄弟情,《叶问》中的爱国之心。因为动作片中打动人的还是关于做人的故事,而没有生命的拳脚动作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