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外影视译制合作国际专家座谈会”在沪召开
2016“中外影视译制合作国际专家座谈会”在沪召开
走出去!中国影视渴望突破语言瓶颈
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出席座谈会
各国专家在座谈会上交流。
当中国的电影电视剧产量逐年提高,市场日趋繁荣,有声音呼吁让国产作品多多“走出去”。要让国外讲好中国故事,突破语言瓶颈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昨天上午,2016“中外影视译制合作国际专家座谈会”在上海召开,中方领导的规格、部门的代表性,和嘉宾人数、广泛度和专业性,都被称作“历史级”,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中国影视行业与各国影视相关专业人士对于加强中外影视译制与合作的重视。
高规格、历史性的研修班
昨天的国际专家座谈会,是2016年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活动的一部分。研修班由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举办,是中方为了让全球汉学家、翻译家和专业人才之间实现更好地沟通而开展的举措。来自亚洲、欧洲、拉美、非洲和美洲地区共30个国家的55位外国影视译制专业与机构负责人,与国内10余家文化机构的30余位专家一同参加了座谈会。
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云虎等领导出席了座谈会。
而有意思的是,这次座谈会的举办地上海,正是中国译制片的发源地。早在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就出现了一边放映外国电影,一边有人持着麦克风进行现场翻译的现象。
1957年上海率先成立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近60年来为40多个国家译制了1500多部优秀的外国影片。其中既有人们熟知的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等国电影,也有相对“小众”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尔巴尼亚、墨西哥、波兰、捷克等国电影。一批优秀的外国电影艺术家就是通过上海出品的译制片,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昨天到会的外方嘉宾共有55位,分别来自澳大利亚、白俄罗斯、巴西、加拿大、哥伦比亚、捷克、埃及、法国、德国、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爱尔兰、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墨西哥、蒙古、缅甸、尼泊尔、尼日利亚、秘鲁、俄罗斯、南非、韩国、西班牙、坦桑尼亚、泰国、乌克兰、美国、乌拉圭,等30个国家。
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在座谈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表示,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是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的创新举措,也是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实现中外文明互鉴的务实手段。希望中外专家加强交流、加深理解、扩大务实合作,为影视译制行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为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注入更强的生命力,共同构建中外文化交流的和谐氛围。
事实上,因为参与人员的广泛性和中国官方的高规格,此次研修班和座谈会,被外界视为“历史性”的一次。
据悉,研修班于6月6日在北京开班,活动跨京沪两地,并以工作坊形式展开研修,期间将陆续推出《中国影视机构及作品选粹》多语版、中国文化译研网中外影视译介推广合作平台、中外影视互译合作现状与前景分析报告等系列成果。去年的研修班直接促成了《温州一家人》在哈萨克斯坦译制播出,中蒙俄三国联合拍摄纪录片《茶路》等近十项中外合作项目。研修班负责人表示,今年的研修班让海外代表看得更多,走得更远,其最终促成的中外合作项目预计将更多。而此次研修班发布的网络工作平台,将更加有利于海外译者和优秀企业第一时间掌握中国影视作品的动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分享给各国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