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手册》——让好的电影找到对的观众
《市民手册》——让好的电影找到对的观众
影迷细细品读《市民手册》。《每日新闻》记者 吴恺 摄
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佳片如云,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影片之外,更多的影片像是散落在沙滩上美丽的贝壳,假如不细心寻找,是发现不了它们的光彩的。即便你拿到了排片表,看到了片名,也不一定会知道这是什么类型的影片,是否适合自己看。这时候,你需要的就是一本《市民手册》。
在《市民手册》里,有每一部电影节期间上映影片的“黄金点评”。配在每部电影旁的一段短短的文字,凝聚着一大批专业影评人和电影发烧友在幕后挑灯夜战的心血,是为影迷朋友们细心总结的精华。
电影手册升级影评人带头成立写作小组
《市民手册》原名《电影手册》,是一本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官方制作的、免费派发的小册子,诞生于2006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一般于公开售票日的前两天在地铁、CBD商圈以及所有电影节展映影院现场免费发放。
最初,这本《电影手册》只是简单地拷贝电影节场刊的故事简介,没有充分发挥它的引导作用,直到遇到了著名影评人“妖灵妖”。
2007年,《电影手册》首次引入影评人写作机制,邀请影评人为《电影手册》撰写专业的简介,内容包括“一句话剧情+影片简短点评+一句话看点”。从这一年起,被坊间称为“电影节百科全书”的妖灵妖老师开始为《电影手册》成立了专门的写作小组。
于是,一位又一位资深影评人加入了这个写作小组。历届作者队伍里不乏各种“大咖”。例如金马奖费比西影评人奖大陆评委虞晓毅、上海独立音乐教父孙孟晋、藤井树观影团创办人藤井树、韩国电影史研究专家小韩等影评大拿。
2013年,《电影手册》进行了一次全新扩招,海选了一批新作者。年轻的电影发烧友范文怡成为了这其中的一员,英语翻译专业的她无比喜欢看电影时的“沉浸感”,“当时我看到豆瓣豆邮上的招募启示,我就报名了。没想到还有笔试和面试,选拔很严格。”
经过层层筛选,范文怡惊喜地入选了,原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这件事一做就是四年。“前几年我需要写20部左右的电影介绍,今年增加到了30多部,在写作小组里,我的任务还算少的。”
需要介绍和写影评的这些电影可谓五花八门,即便范文怡是电影发烧友,还是有不少她完全没听过的生僻电影。如何在短时间内看完整部影片,并高质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对范文怡和写作小组的成员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前两年我还在念研究生,时间还比较充裕,现在工作了,只能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挑灯夜战’了。”在这个写作小组中,大多数成员都有自己的职业,有的是律师,有的是会计,有的是翻译,平时“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儿”的一群人,因为对电影同样的热爱而聚集到了一起,完成同一个艰巨的任务。“尽管辛苦,紧赶慢赶抢在电影节之前完成,就是为了让好的影片找到对的观众,这也是《市民手册》的初衷。”
扩版扩容要求更高新老结合擦出创作火花
2014年,《电影手册》进行了彻底改版,更名为《市民手册》,不仅开本扩大,变成了现在的大尺寸,字号更适合阅读。所包含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加入了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展播影片介绍,创下了《市民手册》的新版式和标准,页数达到了156页。
从那年开始,影迷朋友们拿到的《市民手册》一年比一年厚,质量也一年比一年高。用写作小组成员的话来说,主编“妖灵妖”的要求也是一年比一年严格。
今年,《市民手册》启用了原班人马,并加入了2015年第二批扩招的新作者,新老结合擦出不少创作火花。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这些影评“写手们”就开始投入到紧张的看片和写作中,对电影节展映和竞赛影片进行了引荐。
每部电影介绍中,短短一段文字要浓缩影片的基本信息、剧情介绍、还有精彩看点,措辞上既不能有失官方的语言水准,又要加入轻松活泼的词句和“俏皮话”,撰写要求十分之高。
写作小组的“元老级”成员周健蔚说,“写作风格整体上和香港电影节会刊有点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激起观众的观影欲望。”
“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写介绍时需要突出的点也各不相同。”通过多年的实践,周健蔚也总结出了不少写作的小秘诀。有的电影剧情比较跌宕起伏,就会侧重介绍为看点;有的大牌云集,就会在介绍中大打“明星牌”;有的是获奖片,就会包装导演,并着重介绍其所获奖项;还有的,则会在挑选剧照上深思熟虑。
即便如此,还是会有被“妖灵妖”退稿的情况。“今年一开始,我就被退了三次稿,一改再改,才最终符合要求。”范文怡笑着说。和小组成员同甘共苦,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大家还会交流起电影节的抢票攻略,分享剧票经验,“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事,非常开心。”
“以前只看自己爱看的电影风格,加入写作小组后,自己在看片选择上也改变了不少。”范文怡说,因为编写《市民手册》,认识了很多不同风格的导演,接触了各种类型的电影,在精神上有更多的触动。
尽管在开幕前看了那么多片子,周健蔚说,自己也还是会去抢票。“在电影院里和坐在电脑前看片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当你在漆黑的空间里一本正经地看你喜欢的导演又出了让你耳目一新的作品,当你和周围完全切开,有种仪式感般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