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1
向大师致敬 | 吴贻弓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已经向观众们介绍了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的多位大师:费里尼百年诞辰回顾展、法国电影新浪潮大将夏布罗尔作品回顾展、日本动画大师今 敏纪念回顾展,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这个单元的又一位大师:吴贻弓。
吴贻弓
2019年9月14日,中国第四代著名导演,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吴贻弓去世,享年80岁。吴贻弓曾执导过《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姐姐》《少爷的磨难》《阙里人家》等多部经典作品。其中《城南旧事》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的国产片,也许正是这个独特的国际电影节缘分,让日后的吴贻弓牵头发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A类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
吴贻弓(左一)、徐克(左二)在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新闻发布会上
1993年,吴贻弓在白杨、张瑞芳等老一辈电影人的鼓励下,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为申办奔波、为经费苦恼、为程序发愁,为每一个细节的安排绞尽脑汁”,以极高的起点打造出了辉煌的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993.10.7-14)。
从谢晋、大岛渚、奥利佛·斯通、徐克等大师云集的金爵奖评委阵容,到《西便制》《无言的山丘》等新鲜亮眼的金爵奖主竞赛片单;从《刺杀肯尼迪》《小城之春》等丰富多元的各国新片与经典展映单元,到规范完备的国际电影交易市场;从刚开设多影厅的上海影城里攒动的中外嘉宾,到散场后的大光明电影院门前滔滔不绝讨论电影的人们,现在我们熟悉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很多规则、亮点与回忆,其实都是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播下的种子。
吴贻弓与索菲亚·罗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电影的对外交流非常有限,观众能够看到的国外电影屈指可数,更不用说各国最新类型片和艺术片了。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诞生,让中国与世界、让艺术与工业文化,真正地流动了起来。
对于观众来说,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破天荒地为普通人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电影最新潮流的天窗,自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起,世界电影才真正走近上海观众。二十多年来,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一批又一批电影专业人士的艺术灵感得到启发、一代又一代的艺术电影爱好者的迷影精神薪火相传。电影节就如一项跨越世纪的文化利民工程,产生的影响力无法估量。2012年,吴贻弓当之无愧地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颁发的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
为了纪念吴贻弓导演对华语电影以及上海国际电影节做出的杰出贡献,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特别展映吴贻弓的两部经典名作,一部就是让吴贻弓与国际电影节首度结缘的《城南旧事》,一部就是吴贻弓在创办上海国际电影节之前拍摄的《阙里人家》.两部影片放映的版本,均为上海电影技术厂的2K数字修复拷贝。
城南旧事
My Memories of Old Beijing
-1983-
看点:沈洁那双纯真无邪的大眼睛
根据中国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改编,讲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小女孩英子在北京南城的小胡同里记忆中的人与事。本片是导演吴贻弓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独立执导电影。影片以朴实自然的散文化手法,通过英子的视点,将四个小故事娓娓道来,在看似平淡的叙事中展现怀乡哀愁。年仅十岁的沈洁在试镜中被吴贻弓挖掘饰演英子,她那双纯真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影片荣获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等多项大奖。
阙里人家
Que li ren jia
-1992-
看点:吴贻弓备受忽视的杰作
吴贻弓导演晚期作品中备受忽略的杰作,灵感缘于他一次参观曲阜孔林的经历。影片讲述孔氏家族五代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新旧思想交替下产生的家庭矛盾。吴贻弓在片中将古今历史、东西文化进行巧妙对撞,把中国人大家庭观念下的趋同感无情拆解,其意识超前的深刻思考,至今看来仍未过时。朱旭、赵尔康、魏宗万三位老戏骨在片中的表演旗鼓相当、好戏连台,吴贻弓的夫人张文蓉在片中的配角演出也同样无懈可击。影片荣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录音奖。
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第一时间掌握2020年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重磅片单。
注:如遇片目变动,以实际排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