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3
《控制点》,一部关于PUA的处女作
最近三年全球最火的搜索就是关于PUA,这已然成为一个隐秘的暗组织,去年的全球社会新闻也多次爆料过,PUA,全称“Pick-up Artist”,原意是指“搭讪艺术家”,现泛指很会吸引异性、让异性着迷的人和其相关行为。主要涉及的有:搭讪、互动、建立并确定关系直到发生亲密接触且发生两性关系。目前全球各地以组织的形式快速发展,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会成为PUA的受害者。
PUA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伴随着美国社会的剧烈变化,“性解放”、女权主义、摇滚盛行,反叛的年轻人离开父母到大城市讨生活,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独立自主的年轻人开始寻求更快更高效结交异性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美国作者埃里克·韦伯撰写了一本专门讲述如何提高与异性交往成功率的书籍《如何泡妞》。从此,PUA在社会上取得了专有领域和大量粉丝。
荷兰女演员哈里纳·雷金首次执导就拍了一部有心理学依据的PUA电影《控制点》,2019年8月在洛迦诺电影节上映,与社会热点PUA结合也成为电影节看点,被年轻人追看。
故事是讲一个心理学家尼柯林,去惩教机构工作,遇到有严重性犯罪罪行的犯人,达到5年惩戒治疗,即将出狱进入缓刑。其他教员都觉得这犯人积极平静改邪归正,尼柯林却反对。他们的第一次会面,就像互为猎人与猎物。
高手PUA的核心能力,就是强大的情绪阅读能力。他们一见面,就知道对方是易燃品。
在高手PUA的眼里,泡妞与其说是爱情或调情,不如说是情绪和精神控制术。男女之间,有一些无法用教条传授的推拉术,比如,尼柯林去参加犯人的身体舞蹈共修,犯人并不和她说话交流,但在人群中,紧盯着关注她,并模仿她一样的肢体动作。PUA的精神控制术,第一步就是引发对方好奇,第二步就是试探,他用重复动作的方式来试探她的反抗性。果然她立刻警觉,不自在,甚至有些慌乱。
犯人会故意显示出不合群的孤单,并把可爱的小白兔关进笼子里,会对心理学家说他有个儿子,以此不经意地解除女性的防备心理,唤醒她的母性和同情。
而女心理学家,真的会按图索骥般去快餐店验证他儿子的存在。
犯人,再去试探,就是会说“你看起来很悲伤。”悲伤,更像一种味道,引人围观和索取关爱。一个有自洽和快乐的女性是很少上当的,但悲伤,特别是有原生家庭问题或过去恋情旧伤暗疾的人,不论男女,这招几乎百试百灵。
她开始特别关注他,他们有了排除旁人的交流,当她心乱时,她也会喝酒和男同事蹦迪和发生关系,但情绪的引子并不在阳光帅气的男同事身上。犯人的神秘莫测和连续性侵的危险性,反而让她觉得有雄性张力。
而另一条线开始解读这个女心理学家,她工作上是冷静克制的,但在自己家里,从心理学的角度,她是个依恋性人格,略带神经质,她的母亲经常不请自来地留宿照顾她,还把她当孩童般抱着睡,她快40岁了。她一直想从依恋和母亲以爱之名的控制中脱离成长。
本质上,一个男性或一个女性的危险性,也意味着内在的不受控制和强大。
于是,女心理学家一反常态地脱下职业服饰,穿着女性的性感裙子和高跟鞋,涂上浓艳的口红去全是男犯人的球赛场。犯人依然静定,对男同事教练说:你太规矩了。对她说“口红不适合你”。打压和挑剔,在PUA里也很常见,就是把对方的心理优势破灭。
当犯人终于有机会自由活动外出,已被吸引又不服输的女心理学家去跟踪。他一直观察着猎物。最后他把自己有尿液的手指放进她口里,对她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但我没有时间。”
女心理学家更被反常规吸引,太常规的人都在她预计的范围内,反而不能引发她的兴趣。于是,他们在有监控的舞蹈房破戒接吻。之后有了更多试探。
她有一天休息在家,犯人趁着监狱自由时间来找她,她才感觉到危险性,但猎人已经不管不顾,他认识他已经精神控制住她,他关窗性侵了她。
她再一次出现他的监狱房间,他自信自己的性魅力,她自动解开底裤,在性行为进行的过程中她按响了报警器,警察把犯人制服扣押。她以身实验,战胜了他。也完成了自身从依赖妈宝到独立反杀的内心成长。
电影,有较严谨的PUA教与术的研究,心理学依据,有着性诱惑和性反杀的戏剧性。但作为处女作,也有一些不足,比如高手的PUA是冷静甚至冷酷的,电影里表现不足,有多次性侵经验的犯人,反角的力量在后半部分被削减。女主角卡里斯·范·侯登是导演的多年好友,两人较有默契,角色完成度较高。但总体来说,配合着全球社会热点,这是一部值得看的新人导演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