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4

《时光机》:人生会因极简而更有禅意吗?

龚金平
 
每个人,穿梭在时光的风尘中,除了会在脸上刻下沧桑与疲惫的皱褶,也会积攒下许多不再使用,但又不忍丢弃的物品。这些物品,填塞着本就不宽敞的居家空间,默默地描画着庸常俗世杂乱琐碎的面容。但是,我们最终会和这些物品和平共处。因为,这些物品身上有着时光的刻痕,沉积了岁月的回忆,甚至承载了不同时期的微妙情感,它们像是长在你身上的疤痕一样和你融为一体。当你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将它们丢弃时,你的生命中会出现一个巨大的空缺,整个人像是被抽去了一根筋络,上面带着丝丝血肉,让你莫名心痛。
 
从瑞典留学回泰国的小琴,就极为痛恨家里的庞杂凌乱,希望进行一次断舍离的清理行动,以拥抱富有禅意的极简生活。只是,这些看似已被遗忘的物品,像是一架时光机,唤醒了小琴关于青春、爱情、亲情的感伤记忆。这就是泰国电影《时光机》的核心情节。
 
影片通过小琴清理旧物品发展出两条情感线索:小琴对这些旧物品从最初的冷漠决绝,逐渐变得犹豫不决,难以割舍;小琴对恋人安哥从平静漠然,慢慢在睹物伤怀中想起过往岁月里的亲密时刻和温馨记忆,一时愁肠百结。也就是说,影片试图借助小琴清理旧物品的契机,让她重抚往昔,审视她曾经对朋友、恋人所留下的伤痛,进而让小琴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
 
当小琴憧憬着一间用纯白色调装饰,只有一桌一椅的办公室时,她其实是在努力摆脱“外界”的束缚,在一个心无挂碍的空间里,只聆听自己的心跳和呼吸,获得内心极致的宁静。这也是小琴人生态度的一种折射,即希望摆脱“过去”的羁绊,以一种敞开的心态去迎接未来,以坦然的心境安享当下。只是,在她以为和“过去”有了了断时,那些旧物品却如时光穿梭般让她与“过去”真切遭逢。
 
与小琴形成对比的,是小琴的母亲,她每天唱着同一首歌,执拗地保留负心丈夫留下的钢琴。在小琴看来,母亲深陷在“过去”不可自拔,“过去”实际上成了一个牢笼,将母亲与当下隔绝。这是影片在人物谱系中设置的对立与对话关系,试图以此作为一种映照,来观照不同的人生态度所带来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格局的差异。只是,影片中小琴与母亲之间的冲突并未真正展开,两人之间缺少对话和互动的时刻,母亲更像是一个影子,偶尔出现在小琴的生命中,并未对小琴的计划产生实质性的阻碍。当然,母亲的出场在主题建构上仍然是意义重大的,影片藉此提出了一个反命题:像小琴这样完全抛弃“过去”,会不会将整个人连根拔起,人生变得空洞而冷漠?影片还由此延伸出两个诘问:生活中的极简主义是否可能?将极简主义运用到人际关系中是否道德?
 
也许,小琴的这次断舍离行动,只会让她悲哀地发现,“过去”注定是驳杂而暧昧的,甚至是令人爱恨交加的,我们很难对它给出一个清晰明确的立场。只是,影片对“过去”的含混态度,看似辩证,却会导致立意的摇摆不定,令观众莫衷一是。在情节的前半段,我们以为小琴会从“过去”治愈自己,并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拥抱生活,但最后,小琴仍然痛下决心,将家里清理得干干净净,清爽利落,这明显是与“过去”彻底斩断了联系。既然在一番折腾之后,又回归“初心”,岂不说明小琴在这个过程中毫无收获与成长?
 
影片的节奏虽然从容雅致,人物的说话方式也如泰国大米一般温糯软香,在叙事上也努力追求一种极简主义的风格,不用闪回来加重叙事的负担,也不用繁复的镜头来迷乱观众的关注焦点。小琴与他人对话时,一般用的是开放式构图,她很少与别人共处一个时空,这直观地反映了小琴在人生态度上与他人的重大差异。影片由此产生的一个叙事困境是,小琴会不会过于另类?她被极简主义设计风格洗脑之后,会不会已经如不食人间烟火般远离了真实的人生?
 
影片散文化的叙事风格固然像是生活的原生态还原,但影片毕竟缺乏合理的情节高潮和戏剧冲突的递进式发展。本来,小琴在将一些旧物品送给往日的朋友时,影片有机会让她意识到自己的冷漠自私,进而让她与“过去”完成和解,但是,影片却用了大量篇幅关注小琴和前男友安哥的若即若离。当留在安哥家里的旧物品触发小琴的回忆,当安哥因保留了小琴的照片而让小蜜心生醋意时,影片明显不知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只好让安哥控诉了小琴的自私之后独自去了新加坡。这样说来,“过去”对于每个人终究是“负资产”,只会让人无法自由洒脱地活在当下,无法全身心地接纳身边的人。
 
影片的情感基调虽然温和而内敛,但人物的情绪波澜也因此变得温吞吞的。这不是说大开大合才叫生活,而是观众必须在一段完整的情节中看到人物有层次的情感历程,这样才能触发观众的认同点,在返身观照中得以审视并反思自我。当影片中的人物随遇而安,起伏不定,观众的情感寄托就会无枝可栖。
 
更令人遗憾的是,影片对于人物的刻画都非常表面,人物之间未能形成更为蕴藉的对比与呼应关系。尤其小琴的哥哥,形象极为模糊,人生立场随性而软弱,与小琴之间未能产生合理的冲突与化学反应。还有小琴的母亲,执念于过去,但影片缺乏必要的前史交代,观众无法理解母亲为何对负心的丈夫念念不忘。当人物的心理与行为动机都缺少扎实的披露时,观众很难对人物产生深层次的认同感,也会使影片所欲彰显的人生启迪变得空茫而虚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