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作品将完整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作品将完整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
电影诗人代表作将完整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
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于2016年6月11日至6月19日在上海举行,"向大师致敬"单元将以"电影的乡愁"系列,纪念俄罗斯著名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逝世30周年,包括《乡愁》《压路机与小提琴》《安德烈·卢布廖夫》《飞向太空》《潜行者》《牺牲》《镜子》《伊万的童年》在内的其生前经典之作,将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完整呈现。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年生于俄罗斯伏尔加河畔的札弗洛塞镇,他的父亲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是一位著名诗人。塔可夫斯基曾努力想将父辈的诗歌融入自己的影像中,作品风格也如诗雕琢,超现实的处理方法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由此成为了一代艺术电影中一个无法替代的坐标,被伯格曼评价为"创造了崭新的、忠实于电影本性的语言,捕捉生命一如倒影,一如梦境。"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第一部长故事片《伊万的童年》,于1962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而最后一部作品《牺牲》问世后,囊括了1986年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特别大奖、最佳艺术呈现奖和影评人奖。同年12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病逝于巴黎。享年54岁的他,一生仅仅拍了7部长片和3部短片,但就是这些影片,使他成为一代大师,也影响了众多电影人。执导了《鸟人》《荒野猎人》的奥斯卡最佳导演伊纳里图就曾说过,塔可夫斯基等电影大师的作品,多年前就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推出的"电影的乡愁——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逝世30周年回顾展",展映作品涵盖了这位电影大师一生的经典作品,包括了他首部创作毕业短片《压路机与小提琴》;1962年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伊万的童年》;1969年获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的《安德烈·卢布廖夫》;获得1972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的《飞向太空》; 1975年上映的自传性作品《镜子》;被公认为是塔氏作品中最神秘的《潜行者》;1983年在意大利拍摄并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国际影评人奖、最负盛名的《乡愁》;1986年囊括戛纳电影节多个奖项的遗作《牺牲》。
塔可夫斯基那本脍炙人口的半自传文集《雕刻时光》,在中国几乎成为了每一位文艺爱好者的必读书目,"雕刻时光"更是成为了电影艺术最为人所知的标志。塔可夫斯基的作品浸润着他对诗歌、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的深刻理解,对于时间与空间的卓然雕琢,使他的作品获得了极为强烈的精神感召力。
塔可夫斯基的作品流传至今,拷贝颠沛流离,亦如他生前创作时所遭遇的重重困境。曾经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评委会主席的乌里希·格里戈尔,就曾在纷乱时代里用旅行箱运输保存过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拷贝。
这次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专设"电影的乡愁——塔可夫斯基逝世30周年纪念回顾展",系统性回顾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杰出作品,观众们也将通过这些经典影片,领略电影史上关于时间与记忆最刻骨铭心的旅程。
据悉,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近期还将陆续公布"向大师致敬"单元的影展安排及其他参展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