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2

以电影的名义聚集在上海 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盘点

以电影的名义聚集在上海 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盘点

  翻开日历,这是一个不缺少节日的时代,一个美丽的城市以电影或艺术的名义向外发出邀请,似乎很快就能成就一个节日,一种文化现象,甚至一门精明的生意。相比之下,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卓越在于专业化的诉求、市场化的运作。9天里,全球电影人以电影的名义聚集在这里,当别处还是一种现象,这里已经沉淀成一股力量。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继续坚持“亚洲、华语、新人”的办节定位,关注电影本身,以精心策划的多元展映,论坛、市场、发布构建的产业平台,创投、互联网系列活动、亚洲新人奖、金爵奖搭建的新人孵化平台,通过服务影迷、服务电影、服务电影人,聚合产业势能,吸纳社会力量,发现产业发展新兴话题,引领行业未来发展。

  数据:

  本届电影节共收到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报名影片2096部,再次刷新历史记录。经选片人选片,391部中外佳片在覆盖全市17个区县的45家影院的51块银幕放映1275场,80场观众见面会,观影人次超30万,票房近1800万。

  “国际影视市场”总面积达22000多平方米,今年展商超过500家,专业买家超过6000名,来自德国、俄罗斯、奥地利、意大利、新西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展台超过40%;“电影项目市场”自设立以来,已促成、孵化了24个项目完成,今年共收到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285个项目报名,由评选委员会选出35个入围项目,其中10个为“青年电影计划”,8个为合拍项目,入围项目的洽谈预约数量超过630条,创下历史新高。

  评奖:阶梯式孵化平台给新人一个更大的舞台

  上海国际电影节立足“亚洲、华语、新人”,通过合作升级的电影项目创投、首度设立的互联网电影系列活动、评奖体系升级的亚洲新人奖和专业、公正的金爵奖搭建的阶梯式平台,完善对亚洲电影新生力量的扶持和孵化。中国电影新生力量代表张猛,就是从电影节的创投、亚新最终走上金爵奖的舞台,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阶梯式扶持平台成功的代表。

  今年的“电影项目市场”合作升级,除博纳、光线、英皇等传统影视企业外,吸引到盛万投资、德同资本、乐博资本等来自基金、风投的资本前来,帮助成熟度颇高的项目“加温”沸腾,与投资方顺利“牵手”,成功开机。随着电影项目市场的落幕,一批出众项目的影响力正在扩散:入选“青年电影计划”的《上海大飙客》、《黑色名著》摘得“最具创意项目”,而获得罗马电影节最佳影片《十二公民》的徐昂的新项目《钻石·大饭店》、携《东北偏北》入围东京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张秉坚导演的新项目《玩笑》以及曾以《标靶》入选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韩国导演创的新项目《致命倒数》则成为了今年“最具市场投资潜力项目”。

  今年首度设立的互联网电影系列活动包括孵化新型互联网电影产品的“互联网电影产业投资跨界峰会”、把脉未来互联网电影发展趋势的“互联网电影上海高峰会”和为互联网基因电影提供宣发平台的“互联网电影之夜”。在互联网与电影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互联网电影系列活动为欲通过互联网平台为有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亚洲新人奖”曾鼓励了亚洲地区一大批电影新人,宁浩、万马才旦、高群书、林书宇等导演都曾从“亚洲新人奖”被业界和世界认识,并走向更大的成功。今年亚洲新人奖升级,成为亚洲唯一一个采用“提名制”形式表彰新人的专业奖项。15部亚洲优秀影片让评委会看到亚洲电影新人的爆发力。最终,伊朗新锐导演胡曼·斯耶迪的作品《13》夺下最佳影片和最佳摄影两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整个评奖活动将更多的新人推进了聚光灯下,令亚新奖成为亚洲电影新势力的风向标。

  主竞赛单元“金爵奖”国际影片评选体现了电影节的专业、权威和影响力。今年金爵奖参赛影片佳作云集,金爵奖入围作品包括俄罗斯大师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新作《中暑》、韩国名导姜帝圭新作《长寿商会》、中国台湾地区名导王童新作《对风说爱你》、中国导演曹保平备受关注的作品《烈日灼心》、以文艺见长的中国导演霍建起新作《1980年代的爱情》,好莱坞男星杰克·吉伦哈尔主演的《铁拳》、韩国女星全度妍主演的《无赖汉》、日本导演黑泽清的《岸边之旅》等。

  展映:传播多元主流价值观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国际影片展映多年来深耕厚植,体现了电影节不同于好莱坞体系的观影氛围,传播了多元主流的价值观。

  组委会通过规范拷贝放映标准等手段,全方位保障放映安全,由淘宝电影提供的专业购票平台,完善线上线下渠道,提供便捷购票体验。6月6日开票当天,淘宝平台仅3分钟就涌入大量影迷,购票近2万张。21日闭幕当天,本届电影节国际影片展映票房近1800万。

  今年的影展中,除了有《万物理论》、《鸟人》、《爆裂鼓手》、《少年时代》、《利维坦》、《两天一夜》等奥斯卡、戛纳、柏林、威尼斯电影节的热门影片,还精心策划“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丝绸之路风貌”、“金砖五国焦点”等影展。此外,今年恰逢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电影节也带来一批影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作品,备受影迷喜爱的“向大师致敬”单元今年就展映了戈达尔、高仓健、黄柳霜、夏梦等影人的经典作品。电影节期间也通过举办“电影中的真善美”市民影评写作大赛、观众见面会和电影音乐会等群文活动,为观众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和更多的参与机会。

  此外,电影节继续发挥社会力量的能量,与积家合作修复中国经典影片。过去的五年里,积家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已先后修复了十部经典影片,成绩斐然。本届电影节上展映了去年起开始修复的吴宇森经典作品《英雄本色》受到观众热捧。本届电影节结束后,组委会将与积家继续携手修复尔冬升经典胶片电影《新不了情》,并在明年电影节期间展映。

  市场论坛: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产业平台

  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最近几年发展的重点,国际影视市场与电影论坛一起成为中国电影生态的浓缩写照。它们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影展及竞赛单元以外的重要补充,构成了了解中国电影产业核心、对话中国电影重要人物、找到进入中国市场钥匙的重要产业平台。

  本届电影节论坛体系完备、主题多元、话题务实、观念交锋,16场论坛从艺术创作、产业格局、影视金融、互联网思维和市场完善等领域邀请资深从业者展开讨论,话题包括:与中国电影政策对话、中国电影发展畅想、互联网文学·影视剧剧本·新编剧人才、中外电影教育互鉴、新导演·新力量、中外合拍片上海新出发、互联网巨头联姻电影产业、互联网电影上海高峰会、中外动作片上海论道、中国电影营销密码等。侯孝贤、徐小明、李少红、徐峥、张猛、韩延、李霄峰、吴京等导演,安乐江志强、上影任仲伦、华谊王中磊、博纳于冬、光线王长田、乐视张昭、万达叶宁、星皓王海峰等影业公司老板,阿里巴巴、腾讯、优酷土豆、爱奇艺、小米、阅文、游族等互联网领域高层,杰弗瑞·卡森伯格、罗伯·科恩、史蒂夫·兰索霍夫、斯蒂芬·沙夫、斯图尔特·福特、艾伦·贝克等海外影人、跨界精英都参与了论坛讨论。

  “国际影视市场”展商超过500家,覆盖电视、电影两大领域,又各有侧重。市场电影版块的展示内容比往年更加多元,并且涵盖了全产业链条:放映、交易、后期制作、视听特效、新媒体、3D立体制作、影视基地、品牌整合营销、宣发、特技、投融资机构、法律服务、网络游戏等。此外,“国际影视市场”把市场整体布局做了重新调整。以往最抢手的黄金资源展位——中央大厅,今年被划分成了公共服务区,实实在在给买家、卖家提供一个洽谈的场所。来宾可以在这里参加论坛、交流休息、餐饮等,以做到真正通过洽谈促进交易的达成。

  发布:吸纳社会力量聚合产业势能

  上海国际电影节不单是电影人的聚会,更是行业信息的权威发布平台,并通过吸纳社会力量、聚合产业势能,促进上海电影、中国电影未来发展。

  一批去年发布的项目今年已成果初显。

  6月15日,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第一时间发布首期四个专业培养情况,并宣布学院学生将参与科幻大片《2054》的影片制作。以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落户为契机,闸北区打造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目前已有包括麒麟影业、香港天马电影、基美影业在内的80余户影视企业入驻园区,并就学生就业、合拍作品、定向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产学研进一步无缝对接。

  6月16日,曾在去年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成功试水,并于今年1月落户自贸区美国电影金融公司(Film Finances Inc.)在电影节上举行“完片担保”主题推介会,以“公开课”的形式将“完片担保”与工业化制片流程中的各类规范、准则一一道来,继续为希望了解“完片担保”领域信息的从业人员指点迷津。

  6月18日,符合国际最高声音制作标准的立鼎影视后期制作中心,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宣布正式运营。这标志着,中国将可以与好莱坞一流技术人才直接对接,开创了中国电影后期制作的新格局,这将能切实提高上海影视产业在国内外影视行业中的地位,促进上海影视产业的创新和跨越式发展。

  同样在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落户上海的中国网络剧微电影创意创业中心,在今年也有《再见时光》、《提着心,吊着胆》、《爱@你》、《宅急丢》四部影片开花结果。

  一批来自专业院校、传统电影企业、互联网巨头又在电影节期间发布他们的上海发展计划。

  上海科技大学与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编剧培训项目启动,首期将招收20名学院进行为期15周的职业培训。编剧班的启动,将把好莱坞成熟高效的商业类型片工业流程带入中国,提升国内影视编剧届的职业规范素养,加快发掘、培养和储备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适应影视与娱乐产业高速、全球化发展的高端编剧人才。

  上影集团公布新片单计划,将重新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聚焦发展“上影市场”、“上影出品”、“上影片场”三大重点板块,打造中国电影产业的主力军。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说,“过去十几年,上影在部署全产业链上做了各方面的努力,也因为分散,看起来动静并不很大,今年是上影集中发力的一年。”

  “春凡艺术电影中心”在沪成立。该中心由上戏学子王景春、廖凡共同发起,致力于开拓艺术电影市场,搭建一个艺术电影的高端平台。前期将在各大高校以及中国馆内进行艺术电影展映,并考虑与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合作,促进优秀艺术电影的交流借鉴。目前,春凡艺术电影中心已经成立了影展团队以及艺术审查小组,为国内观众营造一个艺术电影文化的氛围。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上海未来将成为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心。在此背景下,中影国际·基金管理公司注册于上海,这支基金将专注高品质的中国新商业类型电影体系的建立,并将整合一系列国际资源,嫁接国内外优质的企业。

  作为立足上海的代表性公司,游族影业以“上海电影复兴”为主题举行发布会,将利用互联网玩法探索全新商业模式,推出《三体》《女神联盟》《华夏之王》《一千灵异夜》等项目,并提出“不温和地复兴上海电影”的口号。

  上海渥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新原野娱乐共同联手德国action concept集团宣布重大项目的实施合作:在上海打造亚洲顶尖动作特效影视基地。该影视基地预计投资15亿人民币,占地1000亩,构成影视拍摄、特效制作、影视培训、旅游这四大板块。

  坚守:回归电影的初心

  110年的中国电影风雨兼程、薪火相传。一代代电影人对初心的坚守最终成就了华语电影的时代光芒。本届电影节聚焦电影本身,把全球电影人的目光聚集在上海。

  开幕式上,金爵奖评委会主席、俄罗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在主席致辞中表示:“我很幸运能将电影,或者更广义地说,将艺术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物质都是暂时的,容易消逝的。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也无论人们是否已经意识到了,只有艺术对我们而言,才是不变的,永恒的和特别重要的。”而后,卢燕、陈凯歌、佟大为三代电影人深情讲述了自己对电影的初心。开幕影片《我是路人甲》首度关注“横漂”的生活世界,呈现出炉火纯青的导演功力和别样的现实关照视角。正如导演尔冬升在开幕式提到的,“他们是别人的路人甲,但是我的主角,我被他们的故事感动,希望用这部电影鼓励他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闭幕式同样聚焦电影艺术,金爵奖各有归属。

  此外,特别活动“成龙动作电影周”为动作电影人发声,彰显动作电影家国情怀、文化追求,并集聚世界动作电影的优势资源,为中国电影、中华文化“走出去”助力。

  9天里,优秀的影片、杰出的电影人、专业的观众组成了上海电影的光荣梦想,在未来,上海国际电影节将继续以电影的名义释放创新活力,助力上海电影、中国电影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