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3

《痛苦与荣耀》:斗士的温柔

 刘进


     “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的”。小津安二郎先生如是说。
     我原本不想写这篇,6月20日在这次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看的深夜11点场的《痛苦与荣耀》,看完已是凌晨1点,整个人昏昏沉沉,像喝醉酒一样,结果到今天,6月24日,我发现余醉还在,感叹这酒后劲真大,反复听着电影的插曲,必须靠文字的导出来醒酒。
     这是西班牙著名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今年的新作,刚在戛纳电影节拿到最佳男演员和金棕榈奖的提名。是导演从影40年的集大成之作。和之前的作品一样,依然色彩艳丽,浓烈的华丽,不同的是,还有3个月就70岁的导演,终于在暮年,不再剑拔弩张,呈现了一个斗士的温柔。
     一个男人的一生,必然是向外征服的,不管什么样的出身,都是会有那个热血叫嚷“来呀,不服来战呀”的阶段,而当熔炼了一身本领后,反而是像真正的武林高手一样,不再看谁都不顺气,会神秘微笑说“让你三招”。
     人老后,身心都沉底后,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坦诚自己的脆弱,接纳真实的自己,涌现大半生的回忆。
     而人最重要的回忆,就是痛苦与荣耀,顶点和低谷的峰值。
     导演阿莫多瓦就是如此,电影故事的灵感来自费德里科·费里尼的《八部半》,同样是一个艺术家对人生的整理,创作灵感的卡壳,人生局面的僵持。阿莫多瓦的新作,以一个暮年导演的角色来回想人生。导演选用合作多年的演技派爱将安东尼奥·班德拉斯来诠释艺术加工后的“自己”。可以说这部作品,是非常私人情感化,是真实打底的艺术加工,多线叙事,杂而不乱,饱含情感,沁人肺腑。
     阿莫多瓦是弗洛伊德的拥护者,同样认为人的很多行为都是由那些并未被个体觉知或控制的内在力量、记忆和冲突所激发的。内在力量,也许来源于某个人的儿童时期,持续影响着个体行为,并贯穿生命始终。
     故事于是用男主角扮演的导演暮年创意枯竭、身心焦虑、一身毛病,都需要吃药吸毒的状态开始讲起,平行穿插导演回忆下的童年。毫无说教地作了一个日记体的对照观察,让每位观众主动在其中找到老年和童年的相互联系,一问一答。
     穷苦困顿的童年,居无定所需要住山洞、没本事没担当总被老婆骂的爸爸、家里男性角色的缺失,老爱抱怨个性强势挑剔的妈妈,没有小伙伴的陪伴,热爱独处爱看书孤独早慧……人生的底色早早就在画板上呈现,它会自然随岁月长成后来的图案。
     片中男主,一把年纪,住在满是艺术品高品位的家里,离群索居。和小时候独自看书的时候一样。总有一个像母亲一样还肯包容他的女性朋友来关心一下他。他找到曾经合作的男演员,收起尖锐,和他把酒言欢,大师电影映后见面会临阵脱逃不去,接到主持人的现场来电,喝酒又吸毒的他再次乱说话。他吸毒磕药都是因为身体的疼痛,背部苦痛、喉部长着骨刺,常常莫名呕吐。这是心理上的堵塞,带来身体上的堵塞。不通则痛。
     他让男演员演他的剧本,引来一位“老友”,男性老友站在门外渴望重逢,那般慎重,他更衣鼓气,再见到他,两人再见看上去诙谐幽默,内里都是过往的深厚,原来是他的初恋。男性老友后来回归了“正常的轨道”,娶妻生子,而观众也跟随镜头明白了他为何这么多年的孤单。最后的送别,深情一吻,欲拒还迎,是爱的和解和放下。
同样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文学家和艺术家必须把他们被压抑的性冲动升华到创作领域中,才能在想象中满足自己的本能欲望,而不被它强大的能量所压倒。所以是深埋的同性之爱促成了男主角后来的电影艺术创作。
     对应的,则是那个儿时爱看书能教大人识字的孩子,和他成年且异性恋的建筑工学生常在一起,在某个太阳足够强烈的午后,孩子梦境般看到一个壮年男性的裸体,竟然下意识地昏厥了过去!那是他一切的萌芽源头!
     这里必须好好感谢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工作人员,因为有这个男性全裸镜头才把这电影都放到深夜11点的排片,避免未成年人观看,而这个镜头是绝对不能被剪辑掉的,它是这个故事最关键的一点,是导演内心意识的成因。
     故事的结尾时,男主抽丝剥茧从自己的童年找到各种原因,一一去释怀。身体也找到还可以救治的方案,可以开刀,他开刀前又像一个孩子一样对医生说“我又开始创作新剧本了!”通了就不痛了!
电影取名“痛苦与荣耀”,意思是:
     1、 荣耀是以痛苦换来达到的;
     2、 人生到身心混沌的最后,能回忆的只有痛苦和荣耀;
     3、 找到痛苦的根源,把握昏头的荣耀,就能回归生活的平衡。
     而再往深里想,故事以浓艳至极的艺术感,大量的红色穿插,平静、轻松又舒缓地讲了三件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哲学的永恒命题。所以才让人念念不肯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