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6

为社会变革发声---评白俄罗斯电影《水晶天鹅》

赵建中

 

     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自述:他早期接触外国文学时,主要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并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作品。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中也说:鲁迅与其弟周作人刊行《域外小说集》,所译偏于东欧和北欧的文学,尤其是弱小民族的作品,因为它们富于挣扎、反抗、怒吼的精神.”。也许是受鲁迅影响,每逢上海国际电影节,笔者总是关注东欧、北欧与其他小国家的电影。本次电影节笔者观看了在”一带一路”电影周上展映的白俄罗斯影片《水晶天鹅》,果然没有失望。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编导以现实主义的勇气与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了对前苏联解体后白俄罗斯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该片故事围绕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位住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名叫维尔雅的女孩展开。这位醉心于电子音乐的姑娘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与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因此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去美国当一名职业 DJ。由于赴美申请书中电话号码填错,她不得不来到偏远的小镇恳请该电话号码的主人替她圆谎。关于明斯克,因为前苏联有明斯克号航空母舰、日本军事评论家久留岛龙夫在1980年前还写过一部以美苏争霸为背景,反映假想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小说《明斯克号出击》,因此,很容易被人联想到这是一个充满英雄气概与自强不息精神的城市,而实际上在上世纪的90年代,明斯克与解体后的前苏联一样,整个社会一片萧条,缺乏生气,青年人更是无所事事、精神空虚、生活堕落。而当观众随着女主角到一个以一个生产水晶为业的小镇时,又发现小镇环境恶劣,充满陋习,情况更糟。小镇居民普遍自私、冷漠、没有公德;喜欢酗酒、性格粗鲁;不尊重女性,骨子里充斥大男子主义等。对她的到来,小镇上的人并没有报之于小地方居民通常会有的热情与善意。即使她为小镇的炸鱼者挺身而出、使其免受牢狱之灾,仍然不被信任与接纳;一个即将新婚、身有残疾的年轻退伍军人甚至无耻、粗暴地对她进行性侵。该片通过对白俄罗斯的首都城市与偏远乡镇生活的原生态描写,呈现出当年白俄罗斯社会典型的时代风貌。
     其次,虽然这部电影聚焦上世纪末白俄罗斯社会从城市到乡村灰暗的社会现实,但作者并不是作自然主义的展示,而是表达了对白俄罗斯进行变革的吁求,充满理想之光。该片导演达利亚.朱克生长在白俄罗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电影,目前在明斯克和纽约居住。在她眼里,1990 年代是一个催生变革的时代。她曾说过:我经历的 90 年代,并不像其他传奇导演拍的那般被严峻的虚无主义笼罩。它是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一度给人一种凡事皆有可能的感觉。对于白俄罗斯而言,它是很多意义上的转折点。虽然这不是一部政治电影,但在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还是能反映一些历史意义。”影片末尾,退伍军人的弟弟抱着一只水晶天鹅来找维尔雅,说要将此作为纪念品送给她,并跟着她回明斯克。关于天鹅,《本草纲目·禽》曾有描写:“鸿鹄通称天鹅,羽毛白泽,其翔极高而善步,一举千里,展翅凌云”。古今中外,天鹅一般都象征着美好、高洁,影片中晶莹剔透的水晶天鹅无疑既表明了少年对维尔雅的美好情愫,也象征了白俄罗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最后,虽然这部95分钟的电影是达利亚.朱克的第一部故事长片,但在艺术表现上完成度较高,很好地诠释了该片的主题与立意。其一是影片对时代氛围的营造。该片以四分之三的画幅呈现复古韵味,各种充满年代感的道具、环境比如说迪斯科舞厅中胡乱堆放的前苏联领导人的塑像、老式磁带收录机、电子音乐等将观众带回上世纪的白俄罗斯,其二是影片对色彩的运用。影片画面有着阿莫多瓦电影般色彩绚丽的特点,女主角大红的风衣、明黄色的绒衣、蓝色的头发与周围灰暗单调的环境形成对照,很好地凸显了女主角的性格。其三是影片十分注重在场面与情节的描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编导的意图,而不是特别说出。比如说:影片中有一场戏是展现一群孩子在看一部讲述苏联革命历史的纪录片,本来现场气氛应该安静肃穆,但却有孩子在打闹;当放映设备出现问题不能放映时,孩子们开心地一哄而散。这就说明前苏联解体后白俄罗斯逐渐摆脱苏联影响的社会现状。还有一个场面是当女主角在小镇的一个办事机构交电话费时,女办事员无所事事,一直在对着镜子梳妆打扮,这就说明了小镇生活的无聊及当时白俄罗斯僻远地区的封闭与停滞。此外,该片在艺术表现上带有的喜剧与荒诞的风格,既为该片挖掘现实主义的深度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并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
     《水晶天鹅》是白俄罗斯22年来首次选送参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获提名的影片。这对白俄罗斯这个地处东欧、人口不到1000万、历史上屡遭外族入侵与压迫的国家来说,也有着特殊的意义。相信该片对白俄罗斯的电影发展来说,标志着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