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6
爱情与孤独 ——评电影《适合分手的季节》
程子真
锡兰的土耳其电影,作为伊斯兰电影的其中一员,不同于大部分本国电影或伊朗电影,他更偏向欧洲人文、现代化的电影观,其作品被拿来与安东尼奥尼的作品比较。但土耳其“横跨亚欧”的独特地理位置及“脱亚入欧”的政府宗旨带给锡兰更多思考,他不似前辈居内依直面宗教和政治,也不似土耳其裔德国导演法提赫·阿金关注移民冲突,略有捎带政治或者社会的话题他也将其融入伪善、虚伪等人类共同话题中做消弭处理。
或许是传承伊斯兰艺术禁止造型的规定,大多伊斯兰艺术不注重对人物或动物的写实造型,提倡多抽象、表现,少具象、再现。因此在伊斯兰电影艺术中,遵循此艺术条款的电影大多将重点放在普通人的心理和精神层面,这一原则也催生出大量思考或谱写人性的伊朗电影。但是锡兰在一次采访时说不喜别人将自己电影归类为表现主义,而更喜将其归纳为印象主义,因为表现主义强调感觉和情感,但伊斯兰艺术对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就算是导演前期的自传影片依然在再现的方式下渗入更抽象的情感。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适合分手的季节》是锡兰的四部半作品,包括第一部面世就被戛纳电影节短片金棕榈提名的《茧》,另外三部《小镇》、《五月碧云天》、《远方》都可谓是带有导演自传性质的影片,而《适合分手的季节》算是此类影片的封箱之作。其后让他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的《三只猴子》、金棕榈奖的《冬眠》都在社会层面作出不同厚度的探索,纵观这位戛纳嫡系导演作品序列,唯一不变的是围绕在人与人关系上的展现。
《适合分手的季节》讲述一对中产夫妻在婚姻中倍感压抑却又不舍隔断彼此联结的故事,围绕这种感受,导演将电影的一切目的聚焦在男性和女性在婚姻中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困惑。故事开头的小镇游玩成为妻子巴哈下定决心离开丈夫的场所,丈夫伊沙是一位大学讲师兼摄影爱好者,现阶段困惑于论文中,因此这次度假更像是巴哈陪伴伊沙做了一次论文调研工作。
影片第一个镜头是浅景深的巴哈接近特写的近景,她看向远处与建筑融为一体的伊沙,伊沙不时拍着照,像是得水的鱼,因此巴哈此时被孤立且无所适从的状态交代完毕。在之后,两人第一次对话的内容是伊沙问巴哈是否无聊,巴哈当然说不,但当再次远远看向丈夫时,巴哈哭泣。爱情中有些东西变了,巴哈或许想起渐渐丢弃的自我,在与这位自私、虚伪、占有欲强的男人相处之中,她得到的只是填补寂寞的回应(影片中大量段落足以证明这一点:比如伊沙鼓起勇气去冰天雪地找巴哈复合是因为快要分手的同事不仅没有分手反而要一起去国外旅行,为了炫耀同事不无虚伪的对他说一个人去不敢想象的话刺激到了伊沙。又比如恳求巴哈原谅的伊沙和哈巴同坐在一辆车中,当巴哈因为他哭泣时,伊沙露出焦虑和不耐烦的表情),她为自己对爱情作出的牺牲感到不值。
导演似乎想向我们沟通,婚姻中的爱情算不算爱情或者我们需要婚姻承担什么角色?在一次访谈中,锡兰曾说过:“人们很难生活在信任之中,为了能生存,每个人都拼搏着,人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内心、别人的内心,人们应该试着更了解自己。”或许经过婚姻的过程就是我们妥协于孤独的过程,但与孤独的相处又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每个人都有想要拥有孤独的冲动,我们总说的无法忍受的孤独不是说我们不能与孤独和平相处,而是我们与在孤独中的那个自己无法相处,在只剩下自身一人的物质空间或想象空间内时,最真实的那个自己往往会对着你恐吓道:我会变成任何你不再熟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