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8

永恒忧伤

张来畇
 
《奇异恩典》,科波拉导演,灵歌女歌手艾瑞莎·富兰克林于1972年在南加州洛杉矶的两场“演出”现场录音。其实第一场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演出,那是她和唱诗班和参加祷告的教区信徒们一次宣教的现场录音和拍摄。录音和拍摄由科波拉导演。第二场(次日)则呈现演唱会风格。当时拍摄这部纪录片是提供给电视台的。因此留下一部绝世影片。如此潦草就像八九十年代我们几个爱好者“草台班子”拿着一台或者两台手提家用摄像机加上简单的照明等去拍一场“非专业”演出,台上台下乱转也不顾忌观众和演出人员感受。剪接完成片充满凌乱碎片,也不讲究画面角度,焦距往往模糊,“人物造型”自然主义得厉害,——不同的是这有整套专业录音设备。绝非业余。整段音频毫无遗漏马虎。在几处深度沉浸所有人癫狂忘我那些时刻,很多人只对着艾瑞莎拍特写。除了摄像机更多的是相机。让我们知道女主是个何等角色!
 
……但是为什么?
 
艾瑞莎们(那位主持人兼钢琴手兼主唱之一,那位年轻的指挥,那个乐器组合,尤其那个唱诗班!)——为什么如此沉缅不可自拔?突发的“人来疯”,就像癫痫症发作。第二场中那二位“大姐大”不知怎么的突然就互相缠斗起来拦都拦不住。唱诗班里的一个矮个子“眼镜儿”忽然就抢占了指挥的位置,全场有的人忽笑忽哭,而艾瑞莎镇定超越狂热,她才是和基督同在的,我特别注意到,他的父亲(牧师)上台的致辞,虽然也身着发亮的蓝色布料西装,但他的措辞尽可能十分讲究,当他说了不少夸奖女儿的话之后紧接着自嘲道——“我都在说些什么?”引起笑声。主持人提醒大家这是“带机”现场,你不要浪费了这个“秀你自己”的片刻,所以很多人有这样的举动——站立起来对着镜头发“表情包”。
 
有几段经典“唱段”几乎是“失控”的。除了宗教情绪(诱发元)却尽是美国黑人的无名苦楚:那是无根的民族,无助的哀伤,找不到开始的被奴役状况,永远不能消弭的人身耻辱创伤,孤独到绝望的生命体。面对基督似乎也只是告知祂这是“我们的伤心”。这个告解是永远需要的。“我们是罪人但我们是什么罪?”
 
七十年代的美国黑人。夸张离奇的发型(男女都是爆炸头)夸张的奇装异服,夸张的附体饰物连同鲜艳色彩(有的成为全球化时尚标识而且今天居然回潮!)
 
跟着镜头画面观众也看到很少数白人,他(她)们是美国西海岸的的异类,是自认的普世价值观的信仰者,摄制人员,来拍照的。也有来膜拜灵歌巨星艾瑞莎的,——在很短促一个镜头里我看到滚石乐队的主唱米克,贾格尔。他坐在场子里很边远的一处。
 
数年前在美国东部旅行很留意美国黑人。这跟更早之前(六十年代)对美国黑人的观念有关。有一次忽然就想到这个国家的人民拥有的自由是我们无法想象无法仿效的。这就跟灵歌无法被我们真正理解一样。从灵歌出发的对圣经的熟读,对基督故事的讲述都不是我们所能具有的本事,而一部圣经又为何在美国黑人男女这里成为奇迹?另一种宗教宣扬的形式又为何出现在美国黑人男女信众的日常中?
 
——从头看到尾我几乎没有了时间意识。看到字幕消失。艾瑞莎在片尾的镜头——她是那样的用击掌来带领旋律与节奏。从容。忧伤和激励。
我忍不住轻轻鼓掌。自言自语道“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