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对白” ——谈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锡兰的电影《冬眠》
张来畇
锡兰此部获奖影片,固执而坚定,一意孤行旁若无人。马拉松式物理时间形态要么逗人讨嫌要么令人起敬。这里想说的是关于台词或者对白。
不反抗邪恶
影片刚一开始我们就通过主角的主观记住了孩子的仇视。第一段貌似重要的对白则是主角和管家与孩子的父亲和叔叔之间展开的,让我们记住了各自的社会角色和戏剧对应身份。叔叔的过份谦卑尤其那些反复显示(自认的)低下很容易使得观众反感。而主角一再怀柔表演则加深这个反感。危险信号。不知道为什么竟然就有了肢体冲突(!)于是很快。观众们便听到了建造在山体岩石里舒适别墅的起居室里男主和他的妹妹还有妻子的对白。上来就提及“不反抗邪恶”。小规模争论让男主很不爽,他连“你电视剧看多了吧?”这样数落的话都说出口了。而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从对白里知道了孩子的叔叔是本地诸多“基层专职宗教干部”(玛伊目)的其中者。男主形容这些干部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很糟糕连院子都不经打扫。男主与二位女主之间关于“不反抗邪恶”的争论开始就蕴藏。没想到这将会抵达何处。也让观众疑惑。这就是猜不透锡诺会怎么继续。可能会将悬念归结于那个男孩的家人,那个数次不期而至的叔叔,他带来仇视目光的男孩。他是贸然闯入者。他的谦卑丝毫没有让观众得到宽心。他很详细不厌其烦地讲解关于孩子和父亲也就是自己的哥哥的难处。一直说到赔钱,说到房租能否暂缓支付,令人不悦。但在二位女主这里却没有警惕。男主的漫不经心和掩饰不住的自觉高贵让观众有了格外不安。叔叔让孩子上前吻男主的手请求宽恕。而关于叔叔上门找事的各种迹象都令人有非常明显的危险信号。
男主是当地大财主后人,几乎整个大片山地都是他家的。这样优裕。所以他能够在伊斯坦布尔以“戏剧演员”生活二十五年,还是专栏作家发表的评论杂文很多。与主流社会烂熟。更还是一位“无神论者”——这太稀罕了在土耳其。他的职业生涯如此多彩。是一位君子。以他来跟你讲什么是“不反抗邪恶”(?)难道没有说服力吗?导演于是让观众渐次卷入。
妹妹与小嫂
妹妹在这个家里可能必须面对的不是别人而是年纪小自己很多的嫂子。她肯定下意识地看不起这个年轻美貌的嫂子。即便听似平常的话语也含着某种敌意。只要稍些注意她俩之间所说的,就知道每次都是话不投机。两个女性的表情同样冷漠。而对男主的某些议论也是一抹而过。妹妹的不屑和轻蔑是先让我觉察的。但她的底色究竟为何?却找到了另一个机会。
书房冲突
妹妹与家兄(男主)的冲突几乎是没有先兆的。妹妹不是每每带着书安逸靠着长沙发看书打发时光的吗?这是和谐温暖布尔乔亚的一幕和多幕,令人联想到契珂夫。尤其是看似随心所欲的话语。但,也就是一些老话题,不反抗邪恶,宗教与道德之间人们能够做些什么,写作的目的和刊物(舆论)炒作,得到这样的印象:男主是玩世不恭。“戏剧演员”当然不会买账。一下子就进入唇枪舌战。口吻措辞愈发严苛甚至于到了人身攻击地步。终于男主爆发,他说只要你在这个书房在这个沙发,就如同背后魔影!我背后发麻!妹妹则更加刻毒无所不用。几乎到了继承权之类话题上来。观众们被告知这家人的骨肉情感危机(内伤)每一次我以为总算可以缓一下了。更加可怕的(他她们的)内心魔鬼再一次被驱出来。这是俗话说的“撕开脸皮”。互相杀伤不被情面。兄妹之间这下完了。到这里观众有了更加重的期待接着会遭遇到什么?毕竟影片如此之长。
可疑的孤行者
长相可疑——这在影片中找得到多个角色。男主在几次与他的闲聊之后终于进入主题。他不知道对方这个自称毫无目的地的摩托车手根本不屑自己的说教。什么宗教什么人生什么写作还有戏剧演员等等。连老皇历都翻出来了。不过我们看得出男主有讨好对方的动机。他的微笑和善温和难以抗拒。他的谈吐无可挑剔。也绝非泛泛而谈。男主在开始的时候得知这个住客提到马。还特地到马场问马。等等。马场主还真的为男主套得一匹好马。这匹白马就是为孤行者摩托车手准备的。听厌了男主的废话。第二天人家就走了。临走还不忘告诉说已经办了退房了。男主分明对他有防备。希望以自己的个人魅力“遏制”对方的野心。那么我认为孤行者摩托车手是被男主“说”走的。
被排斥在外的慈善捐款会
冲突加剧。男主非常蹊跷发现家里来了很多认识的人(有很熟的老朋友)和不认识的人似乎是一个派对。他自然就来到这间餐厅。这个问问那个说说。他想要很快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这时发现一个从本能上应该警惕的年轻乡村教师。略微知道似乎是为学校募捐。他疑心陡起。便马上被表情异样的妻子请到一边。
厨房私语
避开外人。妻子三言两语告诉男主你不被邀请这是我的私事。连问都不要多问。可是男主哪里肯?他让妻子“换位思考”这是绝不容许发生的事,我为什么不能列席旁听这个会议这是个好事?我作为丈夫在我的家里难道都不可以吗?这个?妻子反应让观众吃惊。她毫无退让。这件事情绝不要你过问。口气是最后通牒。男主顿时陷入极度恼怒紧张。我们看得出这是要出大事。(可能)就连我们也不知道这是为何?
卧室的决裂口角
这时我们更加证实了男主和妻子是分居。之前只是猜测。因为一直没有表现最低度的夫妻状态。一开始男主重操旧业还是一味大道理。被妻子劈头盖脑打回来。男主不甘心一一解释一件好事如何将会成为坏事而我的家人受到连累甚至牢狱之灾而“他们”全都不见了。就因为我们是这里大户人家。人们巴不得我们出丑遭殃。妻子愤怒到了极点。这件事情哪能被你说成这样?男主说肯定的——你看这些文件签字表格数目,备份(!)样样不全。不出事才怪。妻子还是强词夺理。男主于是拿出杀手锏,他警告妻子。“那个叫文莱特(没有记错吧?)长着一副不诚实的脸。一看就不是个善类!”戳到妻子心头。于是欲罢不能够。干脆就提到了离婚分开。男主说自己明天大早就走,去伊斯坦布尔。那个在熟悉不过的城市,呆上整个冬天。免得见面惹气。影片到此我们还不认为这就是结束。锡诺很有耐心继续。因为男主为了挽回面子或者说担心婚姻破裂,特地在最后放下一个厚信封。他对妻子说这是匿名捐赠者的。这分明是道歉。
风雪火车站
一个过场似乎不重要。因为就是上路了也可以半道而改变想法。我把这再简洁不过的一场比作导演对托尔斯泰出走的暗喻。男主是个作家。思想家。甚至于还自认是哲学家历史学家,——何况正在入手写一部“土耳其戏剧史”的巨制。不过托尔斯泰的那场精心安排的双簧戏(妻子和崇拜者涌来膜拜)是没有的。没有谁会追来拿他劝回。对白是这样的,火车不会因风雪延误吧?会延误一个多小时。但是肯定会到站的吧?那我(管家司机)可以走了吗?不。无聊等待的男主溜出车站,在铁轨边看见一只死掉的野狗。那个管家司机,他总是贼头贼脑令人起疑。男主问某某(那个老友)的农场这条路还好走吗?管家连连摇头说不行。车到不了。但是(!)男主决定冒着大风雪让他开车去。听得出男主对管家司机不满。难不成你就想把我一个人丢在这里?男主变卦了。车开到了老友家。老友还以为是乡村教师来了(!)男主一问才知道老友跟这个值得高度警惕防备的“文莱特”很熟还一起打猎。这才叫意外。
夜访人
夜很深了。男主妻子的背面(再一个警惕回眸)出现在孩子家院子前。很吃惊。有点邪恶的意识。接下来知道夫人这是来“精准扶贫”的。开门的还是熟悉的叔叔(“基层玛伊目”)他非常惊慌。以为脑子错乱看糊涂了。都顾不上请东家夫人进来。这里是最为精彩的独白了。叔叔仍然表现鬼鬼祟祟。显得语无伦次。男孩子还是一棍子打不出屁来,还是一对仇恨眼睛。我们不知道这究竟是为何。夫人单独与叔叔进里屋。这才开始调查研究,——要问个究竟。孩子的父亲到底因为什么判刑入狱。夫人保证绝不对任何人说出去。叔叔这才一五一十。夫人拿出厚信封(!)把人吓坏。叔叔问夫人这是为什么?!我们这才看清这位叔叔的为人本色。也知道夫人这是替丈夫悔过。希望以此弥补。就在夫人的保证话音未落。醉酒的孩子父亲闯入。他的大段对白如铁生硬。堪称绝佳。最后他“当着观众们的面”把厚信封丢入壁炉瞬间焚毁!夫人惊叫失色。——这才是她和男主的高贵的妹妹二位女主关于“不反抗邪恶”的初衷和内疚。可能是这样的,即便夫人问不出所以然,这个厚信封也是要执意留下的。这才能得到宽慰。这是她对丈夫的恨。丈夫所有的高尚无比的说教和“政治正确”无一不令她窒息。不这样不能解恨。
在老友小屋喝高(锡诺的刻意安排)
这段是和上面这一段并行呼应的。三个人喝酒,男主是被老友强劝的。可恶的令人怀疑的教师也是个够格酒客。管家司机知趣地退下。他电话给女佣。如此这般。最精彩让人目不暇接的就在这里。一个个喝高但是没有让别人占上风。比赛谁更能侃。顺嘴就是莎士比亚诸位大家某段某节。张口就来可兰经某页某章。奇怪的是教师心里明白男主对自己的反感吗?为什么故意迎合对方“戏剧演员”的职业呢?大段话都在各自表白。说得很快说过即可。男主的内心这才舒缓,直到吐。
打猎
男主只说了这么一句话,他在岸边沿着冰冷流淌的河流走,他说我们每天大早的为自己设想最好的目标但天天在干蠢事。结果他发现灌木林里一只野兔。打到它了。
男主在气质上略输与老妹,而在精神和必须的灵肉上彻底败落与娇妻。他特地拎着打得的野兔回家来了。妻子只是隔着窗玻璃看着他。接下来是书房案头男主开笔这部“土耳其戏剧史”。这个结束不好。
心得体会
一部几乎是全部由对白构成的影片。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锡诺无意间的卖弄,——那些非凡的常识,宏大叙事样式的长篇阔论。这是反讽和台词结构?是角色之一。仍然是得体的。他非常缜密地以此叙事。表面上波澜不惊。内在的苦楚若不是无意中被撩。它也不会被泄露。电影的某些本质在这里得到观众的欣赏。那就是电影仍然保持得住的戏剧性和舞台剧模式。台词。
它(此处就指“冬眠”)在契珂夫与托尔斯泰之间穿行。古朴沉着。还是他的老妹说的极对,男主在高贵的道德宗教哲理历学层面与底层现实之间找不到合适的位置。一旦“有事”则老是摇摆不定的。按照对锡诺作品的理解。在数千年宗教与民族国家的伟大的丑陋的历史进程和个别顶级精英之间就横隔着一个“安那托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