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8
特写的手---- 谈展映电影《时光之尘》
陈叶
《时光之尘》是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参展的影片,讲述了一个希腊裔的美国导演,正在拍摄一部关于父母辈爱情的史诗电影:倒叙其母艾蕾妮命运多舛的一生,涉及了革命,流浪,爱情。爱情是一个核心,围绕展开的是雅各布对艾蕾妮的追逐,艾蕾妮对斯拜罗斯的不弃不舍,两段爱情都超越了爱情本身,触及到的是人生,也是主题里的“希望之翼”。在剧烈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这三个痴情男女颠沛流离,相逢错过,用尽一生追寻一份真情。
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以诗画交叠缓慢镜头的表现手法著称,于1965年开始拍摄剧情片,1970年完成他的第一部影片:重建,该片使他柏林获得世界影评人的注意。在影片时光之尘中,导演用无比苍茫的长镜头,轨道、大雪、浓雾、等待、希望来叙述故事。两小时的片长简约,演员表演得张弛有度,尽显其厚实的演技功底。其中大段的配乐也增加了影片的节奏感。另外,影片的历史跨度非常大,从斯大林的逝世、水门事件、越南战争,一直到柏林墙的倒塌,见证了风云变幻的20世纪,最后进入新世纪。这一切,似乎是在暗示着个人命运的多舛以及世界大同美好梦想的飘渺虚无。
片中有三次表现手的特写。
第一次是当艾蕾妮送别儿子时,那是在西伯利亚冰天雪地里,母亲送别才三岁的儿子,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更不知是否有生之年还能再见。那种心里的痛,导演用特写的手来表现。火车慢慢启动,贴在雾气蒙蒙玻璃窗上的,是幼儿幼稚无邪的一双泪眼。母亲终于无奈地缩回触摸车窗的手,那和雪一样白,毫无血色的手,却继续在空中挥动着,那只手放大,再放大,渐渐地占据了整个电影银幕,如同给孩子举着一个航标灯,绝望地希望能照亮孩子的前程路段。
第二次是当年老的艾蕾妮一次头昏体力不支,突然昏倒在桌边的椅子上,银幕上出现了她一只手的特写,但那只手却没有一下子垂落下,就像观众以为她熬不过了的那样,而是让那只手不断地坚持着张开,手指尖缓缓地滴下了水,象征着她年轻时和斯拜罗斯在河边跳舞,雨水滴落在他们身上,那是幸福而浪漫的时刻,她靠着这爱情的力量拼命支撑着自己的余生。
第三次是影片末了,艾蕾妮真的生病了,而且一病不起,斯拜罗斯站在床后伸出手,不断地一遍遍喊着妻子的名字,正当观众以为奇迹又会出现的时候,却看见一只小手伸进镜头,握住了那只大手,原来,那是在床边,和她同名的艾蕾妮孙女的手。片尾斯拜罗斯搀住小艾蕾妮的手向前奔跑,背景依旧是苍白的浓雾,却因为画面中增加了人,老人和小孩,透出了些许暖意,
大手牵小手,一种家人紧密关系的传承,一种生命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