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0

上影节X塔林电影节:“中欧电影合作:是时兴还是未来”

     2018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包括爱沙尼亚塔林黑夜电影节在内的全球29个国家的31个电影节和电影机构,共同签约成立了“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为了增进联盟成员的相互了解、促进各国电影合作,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联合爱沙尼亚塔林黑夜电影节举办主题为“中欧电影合作:是时兴还是未来”的产业论坛,吸引了欧洲电影界人士广泛关注。同时,《阿拉姜色》在塔林的放映和导赏活动,成为今年“一带一路”电影巡展的重要一站。

     塔林当地时间11月28日下午,上海国际电影节组织策划的“中欧电影合作”主题论坛作为“塔林&波罗的海”系列产业活动在Nordic Hotel Forum举办。《芳华》文学策划、《江湖儿女》联合出品人、影评人杨劲松先生,时代华影采购总监宋一然女士,以及中芬电影合拍计划Bigger Picture项目负责人Kati Nuora女士等嘉宾从制作和发行两个角度,就中欧电影人如何更有效开展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塔林黑夜电影节产业活动总监Marge Liiske、立陶宛电影中心总监Rolandas Kvietkauskas等出席了论坛。

论坛现场

     “合拍”是一个经常被中欧电影人提及的话题,但中欧对“合拍片”的定义和理解存在差异:对于欧洲电影人来说,有欧洲的资金、技术等任一方面的介入即为合拍,而中方定义的合拍片必须符合投资比例、演职员国籍构成、版权持有状况等若干可量化的标准。本场论坛首先向欧洲观众介绍了中国定义中的“合拍片”类别、规范、操作模式和相关政策,并从如何开拓更广泛、多元的合作模式进行了深入对话。

     杨劲松以《完美陌生人》、《看不见的客人》等近年在中国市场有出色表现的欧洲电影作为案例,从创作角度分析了中国观众观影需求的变化;通过《狼图腾》、《江湖儿女》等制作和发行案例,指出欧洲电影公司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参与,如何影响华语艺术片的国际发行和电影节的公关。

《芳华》文学策划、《江湖儿女》联合出品人、影评人杨劲松

     宋一然基于自己参与合拍片及引进非洲、美洲进口片的经历,分享了挑选、采购、发行欧洲电影的考量和策略,指出中国网络放映发行平台的崛起对非洲、美洲进口片的影响,并对欧洲电影人关心的如何选择中国发行渠道等问题给出了建议。

时代华影采购总监宋一然

     Kati Nuora则从平台角度讲述自己如何孵化、扶持中国和芬兰的联合制作电影项目。自中国与第一个欧洲国家签订合拍片协议以来,中国持续增长的票房体量、中国观众观影趣味的提高、观影平台的发展都使在场的中欧电影人对双方电影合作包括中欧合拍片的未来充满信心。

中芬电影合拍计划Bigger Picture项目负责人Kati Nuora

     现场观众座无虚席,发言踊跃。以色列制片人Merav Ktorza目前有一部已完成的影片正在塔林黑夜电影节上映,她对艺术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表现非常期待。知名艺术电影线上信息平台Festival Scope创始人Alessandro Raja认为,中国的艺术电影应该让更多的西方观众看到,有助于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现场观众座无虚席,发言踊跃

以色列制片人Merav Ktorza

     创办于1997年的塔林黑夜电影节,简称 PÖFF,是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认证的国际 A 类电影节,同时也是欧洲东北部最大且最负盛名的国际电影节之一。期间举办的“塔林&波罗的海”系列产业活动,更是电影界专业人士——制片人、电影工作者、融资人、电影节和电影机构管理者每年冬天的重要会面时机。每年吸引近千名产业嘉宾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