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5

爱恨不过一场大梦——《蝴蝶梦》观后 | 2018“电影中的真善美”主题征文优秀影评

 

 

作者:王培雷

 

     希区柯克导演的作品中,《蝴蝶梦》应该是上世纪最为中国观众熟知的作品,不仅由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的配音版成为数代中国人的记忆,甚至早在1949年前的老观众便已经有机会看到这部当时出品未久的美国电影,有的甚至数十年后仍然可以记得情节与对白。这种对中国观众而言的特殊意义,皆因特殊历史背景而起,就影片本身来说,作为希区柯克从英国转战好莱坞的第一部作品,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荣耀,显然某种程度上盖过了影片本身的品质认定。同鬼才导演库布里克一样,希区柯克一生未有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意味着他个人的导演风格及才华并未获得主流美国社会的直接肯定,另一侧面来看,也意味着被法国新浪潮成员视为弥足珍贵的“作者性”,在希氏身上保留得相对完整。

 

 

    从杜穆里埃的小说到最终的电影,充满哥式神秘主义的场景与人物设定,其实与希区柯克所要呈现的不寒而栗情境不谋而合。希氏少年时在幽闭环境独处的惊心体验,令他一生都在电影中追寻抓取观众内心深处恐惧的法则。影片开篇展示曼陀丽庄园的长镜头配合女主角的自述旁白,已经造成十分逼真的叙事假定情境。与后来亦被希区柯克改编的《牙买加客栈》展示一种康沃尔滨海风情异曲同工的是,曼陀丽庄园最扣人心弦的神秘幽闭空间,正是在可以看到外界的窗帘背后,而庄园女主人的死亡,亦与航海有莫大关联,这处看似置身世外的桃源仙境,内里波流汹涌,与大海吞噬的秘密遥相呼应。女主角第一次与庄园主马克西姆相遇,亦是在蒙特卡洛的海边悬崖上,初见面的场景惊心动魄,一反爱情类型电影/文学的浪漫情调,是马克西姆处于生死关头的场景,这一场景与其后不断被揭示出来的庄园前任女主人死亡真相亦形成对照关系。

    影片多处出现了希区柯克招牌式的电影语言,比如女主角受女管家丹佛斯太太蛊惑穿上了前女主人的服装下楼之时,镜头以女主角视角推向正在谈话的马克西姆等人,制造紧迫的悬念,因观众理论上完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一直不回头的众人,实际上造成了观众对“回头”这一动作的惊奇期待,而叙事的发展亦如同期待,不仅是这一化装舞会场景的急转直下,亦将影片关于庄园过往历史与恩怨的谜面彻底揭开。

 

 

    今年恰好是饰演女主角的好莱坞黄金时代传奇影星琼·芳登逝世五周年,他在《蝴蝶梦》中展现的单纯少女,是彼时全球的银幕女神,亦是今天经由4K修复后值得被反复体味的表演经典。而另一位贡献出色演技的女配角茱蒂丝·安德森(即片中的女管家),更值得被重新认识,作为由舞台剧演员起家的澳大利亚演员,她的职业生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并斩获艾美奖最佳女主角,在《蝴蝶梦》中的几个关键场景中,她的表演极尽沉浸投入,几乎完全盖过了与其演对手戏的琼·芳登。女管家这个角色存在的重要性也因茱蒂丝的表演而得到了理所应当的凸显,因为其不仅仅是现实中偏执对付女主角的狠角色,亦是死去的从未出场的前女主人瑞贝卡神秘复杂形象的具象化身。《蝴蝶梦》按照英语原名其实就叫做《瑞贝卡》,这个名字一如希区柯克电影中惯用的不具备直接叙事目的性的“麦高芬”,完美地诠释了希氏悬念本身——你以为至关重要的,往往只是一场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