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骑士》影评——止于私刑的自由行
作者:张来畇
大多数人认定了一样邪恶之物。由此激起公愤。决定不顾及什么无为的法律大家一起合力消除之。当这个时候来到,私刑就成了可能。更因为坚守纯洁性而让夺去他人性命成了正义。
本片导演厉害。曾在多部影片里出演,记得最深刻的就是他在那部超级烂片“现代启示录”里打酱油——扮演摄影记者采访白兰度。观众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他身上胡乱挎着几个相机,说话含含糊糊,——“已经”被白兰度彻底洗了脑——他对前来执行任务的情报员不停地说(白兰度)“他是上帝,我们都服从他”。原先的记者客观角度瞬间没了。在这部“逍遥骑士”里他当导演同时兼演一个角色他也是这样神不守舍。当然,——我们被告知,——在拍摄电影的过程里导演和主要演员都是嗑药的。那么在现代启示录里他也同样嗑药吗?
影片的开头酷似犯罪片。那是毒品交易,交易完毕,把毒资卷起塞进塑料管藏在摩托车的油箱里。不过整部电影到最后对这笔毒资如何用了有没有露馅也似乎没有下文。小方达却是整个电影全过程里最为突出的角色,他老是若有所思,内心不安,他的警惕心从何而来?按照逻辑就是毒品交易的这个前戏?但并不是。他这是很标准的“美国式忧伤”。同时引导观众的感觉。影片里一直都是他的观感。他既存在于电影里这些角色和环境中,又脱身与斯。而导演的角色则是他的陪衬。
现在说影片故事与非故事的逻辑。
二位上路时并不一定去寻找和拜访嬉皮士营地。他们可能只是路过。但是营地却深深吸引了他们。于是在这里逗留多日。观众由此得以一瞥嬉皮士营地的内部。这是所说的“嬉皮士公社”。“激动人心”的则是在那个废弃的大水池子里男女天体共浴。但,没有什么事情真的发生,或者就是小方达的坚持,——哥们,撤。在下一个中转点就是某地稀里糊涂被警察拘了。说是妨碍交通,非法加入游行。可以想见这二人心里的奥灶。但也没有过份强调个人权利。是因为摩托车也被扣了,担心油箱。要不是半道杀出了程咬金尼尔森扮演的这个当地人,问题很可能复杂化。
酗酒的尼尔森被关在同一个筒子里。他清醒的快还好他有门路爽快地保了二人出监。尼尔森是个话痨。不然就没戏了。尼尔森的台词非常重要,——这是很实在的美国,美国某个地方的闭塞和个人再聪明也无济于事。而且地方上总有见不得人的内幕和潜规则。去南方吧。那里有啥有啥。核心提示是最南端是人间乐园,那里有妓女。这是不是就成了三人行的动力?看似漫无目的的自由行?说尼尔森是个话痨没错,深更半夜地传那些关于外星人的离奇谣言。说的跟真的似的。三个人夜宿荒野并不是因为没地儿接纳(他们有的是钱),而是重温西部牛仔的体验。只不过马匹换成了摩托车。
他们越来越接近目的地。就在途中停车走进那家小酒吧(小餐厅)的时候不祥预兆顿生。除了那帮傻丫头,投来调情。其他所有人敌视。那些话字字戳心。就在一片纠结空气下(是不是)还是小方达提出离开(?)可是尽管里面的恶言恶语还在跟随,那帮傻丫头充耳不听全部跟了出来,死活要摩托车手把她们都带上。这就结下了梁子。当晚还是老规矩路边树林子就地而眠。就来了一伙(蒙面家伙)上来就往死里打。结果把尼尔森血淋淋给打死了。那么,为什么不报警?为什么不反击?这就是本片想要告诉观众的所谓彻底的非暴力。嬉皮士指南。甘愿死宁可窝囊。
导演和小方达继续尼尔森的遗愿这就来到了美国的最南端。影片里说的对,这里是“保守派的天地”。但同时是狂欢节通宵达旦的纵欲。我们看到了种族分界。小方达还是犹犹豫豫,连导演的角色也不知所措。若不是酒精和大麻可能连性欲都被压抑了。——大段被大麻酒精和性鞭笞的幻觉幻象。太多了。直到令人反感极度不悦的程度。这就是死者尼尔森的提议和遗愿。清醒过来的还是小方达。他似乎在这段混乱不堪的自我癫狂间还有点醒悟。于是起身离开这沸腾地狱。就在离开的路上,我们被吓到了。那是死追不放的那个老地方的那些老男人中的两个。追上来看玩笑似的一枪就取了导演的角色的小命。小方达如梦乍醒他要找人帮忙救同伴的命。上了摩托车一路飞驰。观众根本来不及反应,小方达迎面又被一枪撂倒!全片结束。
怎么了呢?从过来的画面寻找逻辑。那个白天的酒吧。那帮傻丫头不是都跟了出来吵着跟逍遥骑士调情吗?接下来骑士们离开。画面再没有回到酒吧。但是(你没看到的是)酒吧里的老男人们零容忍。不仅棒杀了尼尔森。且慢,还一直追踪这两个没走远的。等你们俩玩够了。半道上杀丢。——小方达可能后悔莫及。
——“逍遥骑士”的映像逻辑。
于是想到。即便是彻底最消极的非暴力也显然是颓废和肮脏的。只要你是暗喻“我们的不是”。必须消除没得商量。在今天来看,嬉皮士运动是什么?它是相对而言最值得珍惜的人类异端存在。嬉皮士和摇滚乐几乎同时出现成为上世界六十年代的反叛精神和表现。后者绝对没有前者的收敛和“消极”。而更以为,嬉皮士运动和“1984”的世界隔开了一道不可言喻的鸿沟。人类最不紧张形态和最紧张处境。如果真是如有的预言家所言,这个世界恐怕终究崩溃垮塌不可重建到原先模样。唯有嬉皮士运动值得留念。它真实而具体地探索了人类社会活动从精神到行为的最后希望。
虽然三位大咖都曾经是地道的嬉皮士。但说影片里的三位骑士的角色身份就是嬉皮士。我不赞同。他们尤其是小方达若即若离与真实的嬉皮士状况。导演扮演的角色那个酒鬼连嬉皮士的边也挨不上。尼尔森则是个十足的世俗混混。只有小方达是嬉皮士的旁观者和浅度体验者。这也足够了。可能他们自己也没有觉得这是一部理想作品,随心所欲。这部“小电影”的产生就是三个嬉皮士的“一时兴起”。本来很可能被忽略不见的小电影,却因为它具有某个“意味”成为不朽。还想说的是,尼尔森那时年轻,但是他张开大嘴露出獠牙的标志性显然由来已久。还有,年轻时候的他和现在的“小贝”酷似。
让我非常感谓的是,数次去美国。到过美东地区旅游,到过西海岸大洛杉矶和旧金山湾区访友。还乘坐“灰狗”往来于加州和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单程要花上六个多小时。这部电影居然让我有所重温。
——新泽西州(传统的美东制造业大区)紧挨着纽约市的满目沧桑的“铁锈带”。华盛顿特区周边贫困的黑人区。大瀑布旅游地看到的一片萧条。在繁荣富裕但同时穷困也不可思议地同样呈现眼前。加州到赌城公路还能瞥见一个两个孤独的摩托车手。无声无息的线性移动。寂寥天地。还路过一处(因为尿憋不得不停车)小小加油站里面脏极了无法想象。还有路边自然敞开门窗的一栋栋小屋令人联想到马克吐温小说里的旧美国。而在新泽西州和宾州交界处的“新希望”小镇,这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同性恋圣地。这里倒是看到成群结队的摩托党。呼啸而过呼啸而至。据说这个摩托党是当地大麻交易的垄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