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女士》:允许超能力者不做英雄
作者:崔辰
“Jekyll and Hyde”一词是心理学“双重人格”的代称,来自英国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著名的作品《化身博士》,该作品并已有多部大银幕改编,法国导演塞吉•波宗导演的《海德女士》也改编于此经典作品。
著名女演员于佩尔扮演的玛丽老师是巴黎郊区一家职业高中的物理老师,她是一个被问题学生包围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举止笨拙气场孱弱,常被学生取笑,甚至当堂并把墨水撒泼到她背后。校长也常冷言冷语地给她施加压力。只有家还尚存温馨,全职丈夫对她充满爱意和体贴。玛丽略带惶恐地生活,她是个缺少能量的女性。一天,玛丽在学校的实验室遭到雷击,获得了一种神秘而又危险的能量。从此,夜间她化身海德女士,梦游般地逡巡在附近,并用燃烧的超能力对人和动物造成了一定的杀伤力。而海德女士的人格特征也逐渐占据了白天的玛丽,她变得充满了能量,神采奕奕,不再畏首畏尾,而是据理力争,也更为擅长教学和引导学生,她在课堂上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
但是海德女士并不像漫威或DC超级英雄电影中的角色,在意外获得超能力之后,会逐渐从各种因素中认知自己英雄的使命,从而成为社区乃至世界的英雄,并拯救民众于危难之中。成为海德女士喻示着力量和危险同时降临,她能够变出火焰来烧毁任何其他物体、生命。她获得的超能量除了让她成为一个更有活力的人之外,也使之成为反社会的危险人物。
玛丽老师帮助移民后裔的残疾学生,通过她的点拨,学生成为了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她去伤害他人也是出于对该学生的保护。但显然《海德女士》不是那种老师点亮落后学生智慧之光的励志电影,智性之光虽然改变他人,但随即便因海德女士的附体造成了对学生的直接伤害,在鼓励和伤害之间,有一种无法确定的摇摆不定的力量;玛丽老师追到厕所里安慰开导被学生欺负的实习男教员,被一直穿着马卡龙色系服装的中学校长挖苦为“厕所里的摆渡人”,但这显然也不是一部表现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的影片,这部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此,他讲述的是获得超能力带来的捉摸不定和神妙莫测,甚至是反英雄的一面。
影片利用荒诞怪异和超现实的拍摄方法反映的是法国当下的现实社会问题,移民潮之后的文化分歧也是社会问题,玛丽所教授的职业高中的学生多为移民后裔,多数抗拒学习,缺乏探索的动力和兴趣,并保持和外界对抗,将来多数也将成为社会的边缘人物。这些人群如何教育,如何让他们顺利融入法国社会,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海德女士/玛丽老师对于环境的格格不入正是电影的特别之处,虽然拥有了超能力,她依然摇摆在发挥自我和保持社会环境平衡的边界,可见现实的矛盾是超能力的奇幻设想所无法解决的。海德女士在被逮捕前最后一课演讲的关于基因和环境的论题更是表达了导演对当下法国社会的看法和态度。
这是于佩尔和导演塞吉•波宗的第二次合作,他们的第一次合作是电影《完美无缺》。于佩尔在采访中说导演塞吉•波宗是一个形式主义者,他会阻隔演员和其他参与摄制人员所有包含叙事、讲故事或是树立人物角色的惯常想法。《海德女士》确实充满跳出惯常的类型电影的思路和想法。这部电影并非是一副通俗易懂的世俗图景或人文速写,也不具有普通文艺电影的情怀质地和审美范畴,它记录了一个与环境碰撞的人留下的痕迹,甚至怀着膈应感和反渲染的超常冷静,这一切使得电影的质感更像是一副抽象画,于佩尔以她特殊的深富张力的表演,将无所适从的玛丽和能量迸发的“海德女士”这两个极端的个体融合为一,她的表演则成为了对这种抽象表达形式的一种特别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