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3
金爵关注 | 《去曼德勒的路》:通往传奇音乐人的内心深处
在上世纪70年代,西方乐坛涌现了一批流行摇滚音乐的天才,其中约翰·列侬(John Lennon)被后世的乐迷铭记至今,而在同时期的丹麦,另一位名叫“John”的音乐人也值得受人尊敬。丹麦音乐人约翰·莫根森(John Mogensen)以批判性的歌词和突破的创作风格,为世界流行乐坛带来了振聋发聩的影响,他48岁的短暂人生与音乐紧密相连,充满了传奇色彩。
今天下午,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入围作品传记电影《去曼德勒的路》放映现场座无虚席,片中还原了约翰·莫根森充满曲折、挣扎的艺术创作心路,让在场观众非常动容。在映后见面会上,制片人乔纳斯·艾伦携妻子出席,并与现场观众分享了这部影片制作的过程以及幕后的更多故事。

制片人乔纳斯·艾伦携妻子出席映后媒体见面会
约翰·莫根森是上世纪60年代丹麦当红四重唱“四骑士”的成员,因为各种问题,乐队成员各自单飞,他意识到了听众们正在和时代一同改变,他们不再满足于和声唱法和陈词滥调,在生活的经济压力、紧张的家庭关系以及事业发展困境中,他始终不灭心中对创作的渴望和激情,而年少的自己也不断出现,和现在的他展开“内心对话”,最后终于东山再起,用新音乐在丹麦刮起旋风……这部传记片在今年3月丹麦上映时,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约翰·莫根森的音乐曾影响了一代年轻人,这让很多年长的观众重温了当年的民谣启蒙岁月,也让当地年轻人重新认识了历史上了不起的音乐人。
这次借助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机会,《去曼德勒的路》让更多中国影迷结识了约翰·莫根森。制片人乔纳斯·艾伦表示非常感动,尤其在全片结束字幕滚动时,看到大家和着片尾曲中约翰·莫根森的歌曲旋律打起了节拍,音乐以电影如此生动的艺术方式,翻山越岭,跨过时间,烙印在了中国影迷的心中。

制片人乔纳斯·艾伦回答记者问题
如同《玫瑰人生》《寻找小糖人》《无处的男孩》,音乐传记影片总会以音乐人本身的作品命名,本片也不例外。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在丹麦当地发行时命名为《只要我活着(Sålængejeg lever)》,来自于莫根森生前的一首歌名,而在《去曼德勒的路》也是莫根森翻唱的歌曲,被用作了该影片的英文名,制片人艾伦解释说:“这是一首流传广泛、传唱度更高的歌,也想借此让不同国家的观众对这部电影感兴趣,了解歌手。”
作为传记片,《去曼德勒的路》在“还原真实”和“戏剧创作”之间做了恰当的平衡和取舍。为了还原人物真实的性格,导演勒·博内代尔在剧本创作初期就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其中“四骑士”乐队前成员以及莫根森的女儿米娜也给予了很大帮助。为了追求电影的艺术表达,让观众更为理解莫根森的内心世界,影片也特地设置了“小约翰”的形象,让年幼的莫根森时常出现,与年长的莫根森展开对话,用极具个性的方式,体现了音乐家一生都不忘追求自己内心的创作初衷,以及对音乐的完美追求。

《去曼德勒的路》观众见面会现场
影片中,莫根森的扮演者拉斯马斯·伯格是丹麦的一位喜剧演员,这是他首次参演正剧并担当主角。他在电影筹备的半年中增胖30斤,达到了外形上的“神还原”,为了拍摄此片他也重新翻唱录制了莫根森的作品,展现了多才多艺的一面,得到了丹麦当地媒体的一致认可,被评价为贡献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