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1

探索细分市场下的电影发行新渠道 让电影和观众“找到对方”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不断趋向成熟,以及规模逐年增长,细分市场的出现让影片的竞争格局随之改变。在这一背景下,发行和放映渠道也变得越来越丰富。6月21日,上海国际电影节推出了以“消费升级下的电影发行新渠道”为主题的金爵论坛,来自艺术电影发行、互联网平台的代表齐聚一堂,探讨关于如何让不同风格的电影通过自己的方式找到观众。

 
现场图.jpg
 
院线难以满足艺术电影迅速增长
 
    在论坛现场,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做了关于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主题演讲。孙向辉指出,中国的电影市场需要差异化经营,艺术电影往往拥有较好的观众口碑,但票房表现未必比得上商业大片。这种不对称状态是差异化经营的良好基础。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艺术电影院线的电影大国,而近年来,《二十二》《冈仁波齐》等艺术电影纷纷涌现,当下的院线状况,显然难以满足这些艺术电影的需求。同时,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票房都在逐年攀升,优质的艺术电影数量增加、消费群体需求膨胀,这些都对艺术电影的专有销售渠道提出要求。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jpg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
 
    孙向辉介绍,截至目前,中国已经至少建立了三个稳定的阵地,用来推广放映艺术电影,它们分别是电影节展映、单体艺术影院和全国及各地的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其中,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成立于2016年10月,是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内主要电影院线、电影创作领军人物、网上售票平台等多方力量,共同发起的长期放映艺术电影的社团组织。艺联主要放映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中外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三块广告牌》《第三度嫌疑人》均通过艺联与中国的电影观众见面。
 
互联网电影发行具有更大上升空间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崛起,电影发行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副总裁刘开珞介绍说,按照之前的常规,一部影片需要在院线上映完毕才可能出现在网络上,但近期的《完美陌生人》两年前就已登陆互联网,今年才进入院线放映,依然取得超过五千万元的票房。这一现象,启发从业人员进行新的尝试,比如电影在院线和网络同步发行,让两个平台产生更多联动的空间,而未来互联网发行渠道应该具有更大的上升空间。
 
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副总裁刘开珞.jpg
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副总裁刘开珞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补充说,互联网相对院线的优势,在于“不受排片数量和时间限制”。 “随着中国电影票房的上涨,互联网的收入也在上升,互联网能给到出品方更多收益,等于再造了一个中国电影的分市场,使得很多电影制作公司有更多资金,去做更好的片子。”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jpg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向华
 
    以纪录片《我的诗篇》为影迷所知的大象点映,是互联网发行的另一种新形式。用户可以选择平台上的某部电影,发起该片的线下点映活动,当参加该活动的观众人数达标后,这部影片便可实现在影院放映。大象点映创始人、导演吴飞跃表示:“互联网平台应该去听听用户的心声,他们想看什么,他们希望得到怎样的观影体验。”他透露,未来大象点映会进行长线放映艺术电影的尝试。
 
大象点映创始人、导演吴飞跃.jpg
大象点映创始人、导演吴飞跃

传统院线模式面临网络分流挑战
 
    “面对互联网平台的加入,传统院线的发行模式可能已经到了转折点”,国家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研发部主任刘翼光说:“以后会更转向于个性化的消费,也就是说,新的发行渠道要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
 
国家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研发部主任刘翼光.jpg
国家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研发部主任刘翼光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负责人金辉强调说,传统院线应该要有危机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对传统大屏已经形成分流。传统影院要加强给到观众的观影体验和服务质量,否则在家里看高清电影,和在电影院看,没有大的区别。”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负责人金辉.jpg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负责人金辉
 
    事实上,近年来传统影院在加强观众观影体验上进行了诸多探索,比如引进LED屏幕、杜比全景声厅等, “电影毕竟是影像艺术,要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传统院线也要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地提升自己,保持这个行业的长期繁荣”,金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