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1

评电影《逍遥骑士》

刘进
 
    人是在路上被慢慢改变的。
 
    我长途旅行的第一站是四川,一路独自跋涉在川藏线上,遇到很多骑自行车和骑摩托车的年轻人,风餐露宿、由都市白胖嫩到乡村黑干瘦,拿着不多的钱和行李,几个月才到西藏。有时好几天都没办法梳洗,骑到腰痛大腿疼,也要继续坚持上路,为什么吃这么多苦当成享受呢?
 
    后来,认识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包括一些老外,我才明白,年轻时,谁都需要有一个疯狂不在乎别人只寻找自己的反叛,这是对自我塑造脱壳的一步。
 
    我必须承认如果我没有长达10个月的流浪,不会了解这样的群体,也不会理解和喜欢世界电影史上公路电影的鼻祖《逍遥骑士》,反过来因为明白了这部电影,也理清了在那之前之后发生的文化传输和渗透。
 
    大学辍学,改行文学创作的杰克·凯鲁亚克在出版了第一本小说后,流浪游荡了7年。1957年他创作了《在路上》,成为美国“跨掉一代”和嬉皮士的经典代表作,影响了无数年轻人。书里的名言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签名档座右铭。1969年,他逝世。
 
    1965年,美国加入越南战争,1967年4月,在纽约发生了30万人参加的反战游行。在那之后反战示威在美国国内此起彼伏。
 
    1969年,40多万美国青年参加了首次举办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把嬉皮士文化推向高峰。
 
    1969年,毒瘾偏执狂丹尼斯·霍珀筹集了37万美金,自导自演了《逍遥骑士》,刚开始被禁止公映,后来该片竟然席卷了整个美国,影响到了欧洲,获得奥斯卡7项提名和戛纳金棕榈奖提名。主演霍珀和方达并没有为电影写好完整的剧本,大部分是顺其自然拍摄下去的。他们没有请工作人员组,而是在城镇里雇了一些所谓的嬉皮士持摄影机拍摄。该片最后票房高达2500万美金。
 
导演本尊
    电影和《在路上》里呈现的一样,年轻人渴望流浪,放荡不羁又野性十足,反对循规蹈矩,追求自由。有着嬉皮士标志性的特征:骑哈雷、奇装异服、吸毒、热爱摇滚、追求精神、降低物欲、解放性自由。
同样是嬉皮士的演员们就是把热爱玩成了艺术,电影很突出音乐,主题音乐叫《Born to be wild》(天生狂野),个性的音乐配合荒凉大气美国西部骑行,很酷。因为他们被标志化,装束奇怪,不招人待见,很多时候晚上都是盖着薄被子睡在路边。
 
    里面有很多经典让人听进心里的台词:
    “你有时间做你喜欢的事情,你应该感到骄傲。”
    “我从来没想过做别人。”
   
    最经典的是对自由的解读。
 
    虽然电影的最后,在路上的三个人都死了,看上去荒诞意外,但导演早在高潮的台词中暗藏了一句话“死亡只是一个人名誉的终结,无论那是好的还是坏的。”
 
    嬉皮士文化极大了影响文学、影视、音乐、绘画等艺术。大批的嬉皮士们开始追求精神崇高、东方禅宗,披头士乐队、全球背包旅行宝典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创始人夫妇,还有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就是被影响的年轻人。他们离开美国,出来流浪,在我昨天写的尼泊尔喜马拉雅山下,结成公社。
 
    1969年,中国还在文革,很久以后才有自由叛逆文化的输入,才有了貌似很酷的崔健和窦唯。
 
    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很多都有很强的艺术意识,独立思考力很强,而现在的嬉皮士,相当一部分只是更重视形似,脏辫、纹身、飞叶子(吸大麻)。我在尼泊尔就认识了一些。抛开偏见,他们其实是real person很真的人。
 
    杰克·凯鲁亚克和丹尼斯·霍珀都是把热爱变成艺术,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能成为这样的“逍遥骑士”本身就是脱壳重生,用心活,也许会很痛很累,但只活在舒适区里,只能算生存,不算生活。
 
    致敬那些逍遥骑士们,因为他们曾改变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