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1
东欧风味的乱炖——简评《木星之卫》主题
马圣楠
2015年9月,《北京晨报》在国际新闻版刊登了一篇题为《欧盟压倒性多数通过分摊难民方案 东欧4国反对》的新闻报道,报道称:欧洲联盟22日举行内政部长会议,在遭遇东欧成员国强烈反对的情况下,以多数票结果通过一项“摊派”难民的方案,以分流在希腊和意大利等国境内的大约12万西亚和北非难民。不过,东欧国家反应激烈。反应强烈的这四个国家分别是: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
2016年4月,《环球时报》的报道《东欧4国就难民问题表态:宁被制裁也不接收难民》中写到: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波兰、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总理上月28日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会晤,在拒收难民等问题上达成一致。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四国总理表示不支持欧盟目前强制分摊难民以及把接收难民数量与获得欧盟基金挂钩的政策。
2017年5月,匈牙利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的影片《木星之卫》在戛纳亮相,影片在主竞赛单元获得金棕榈奖(提名),距离他上一次提名的影片《弗兰肯斯坦计划》7年。作为一名关注社会现象的导演,导演的视角对准了东欧这两年的热点——难民问题,并且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上帝是难民——如果认真来说,旧约里摩西的出埃及记看起来也的确有这样的意思,只是当时是一个不然走,现在是一个不让留。
这个主题的影片最早诞生在匈牙利可以说是自然而然,这本该是一个可以充满思想深度的主题——人性的探讨本身就能撑起一部有深度的影片,然而导演的企图不止于此。
美国电影人罗杰伊伯特在《伟大的电影》一书中引用2001年西恩潘对观众说的一句话:“要是一部片子里表达了三个观点,那就算坏了规矩,这部片子也就没人看了。”以表达他在他那本书里所有被他选出的“伟大的”影片都有至少三个观点。一部优秀的电影就像一部优秀的其他的艺术作品,会拥有一个主题,以及由主题派生出的观点,这无可厚非。
导演一面明示、暗示的谈论到《圣经》与天使,希望让影片带上宗教色彩——枪击后的男孩用自己的超能力在人间审判与救赎。一方面他又将偷渡来的难民与恐怖袭击的肇事者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被救赎的匈牙利当地医生也宗教意味颇浓的从一上场就带着原罪——三年前的醉酒医疗事故令他从天堂跌入难民营的诊疗所,他堕落、他自私然后在眼见为实的发现患者拥有超能力之后,顿悟出人要“抬头看”而精神升华。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在影片一开始带着原罪的警察,到最后看到了“神迹”而放下了举起的枪口。
这部影片的导演试图将:如果上帝来自难民,恐怖袭击来自于难民,人性丑恶,人性能被神性感染顿悟,不同的人对于上帝或者说对于难民有着不同的理解,审判、宽恕与救赎……零零总总宏大的命题挤在一部影片里表现,不免让人在观影时疑窦丛生:警察对这一个被打伤的男孩穷追不舍——特别是发现了男孩的超能力后步步紧逼不惜调用警力围堵也不去寻找真凶,地铁爆炸案就这样悬而未决不了了之,医生誓死守卫这个男孩其实却并无法给出一个解决黑户问题可行的方案,一个被损害而倒戈(抑或是突然觉醒)的女性,……影片从鸡飞狗跳的丛林逃生着手,到悬浮半空无处落脚结尾,叙事仓皇,五味杂陈。
一部影片的多主题是可以被理解的,前提是这些主题构成了一定的结构并且互相形成合力而共同指向一个大的主题。以同类型的,表现宗教意义上上帝或者魔鬼形象的故事片,上世纪末美国有过类似《埃及王子》、《魔鬼代言人》的影片——对于未知的世纪,看似开明实则保守的美国人的方法是寻求宗教的开示。在欧洲,更是有这样的传统——在遭受了重大创伤的时候,便习惯性的从宗教中寻找力量。被蒙古人穷追猛打的时候,他们视之为“上帝之鞭”;遇到黑死病的时候,认为是上帝的震怒,在如今遇到难民冲击的时候,再一次回归。
审判也好、救赎也好,那些被导演剧本提及、镜头扫过的话题几乎个个都可以自带片后思考的属性。然而《木星之卫》却可惜的将极富想象力的设定用在铺成世相,并将重心移动到镜头表现上,由此带来了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一方面,影片有着非常新颖的视角,诸如被津津乐道的实景拍摄“飞升”以及贴近地面的街道飙车。另一方面,影片却无法带来一如导演所提及的如木星般巨大的思考空间。假设这个主题是“救赎”。然而影片里关于救赎的探讨的深度却由于之前不同的主题被分散,以至于探讨的深度最多够被称为吉光片羽。
据已知的天文学知识,木星的卫星总共有67颗(包括已命名的52颗小卫星和未命名的14颗小卫星)。我能想到的解释大约是这些在影片中被无重点抛出的各类小话题,就像木星的卫星一样,飘散在宇宙中,围绕木星旋转。
忽想到孔夫子有一句话来: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送给导演,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