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电影《去年冬天,与你分别》—— 工匠精神与暗室之谜
崔辰/文
《去年冬天,与你分别》改编自芥川文学奖得主中村文则的同名悬疑小说,很多类型技巧沿袭自日本传统的悬疑文学:譬如“复仇”主题的一再呈现,又如在叙事结构上极其讲究“暗室”的设置。“暗室”和 “隐情”是悬疑电影特有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暗室”是藏匿在剧情开始的情节,观众全然不知,只有剧中人物知道,并在关键的时刻会制造反转;“隐情”即对于观众是全知的,但是剧中人物不知道的情节。
《去年冬天,与你分别》在剧本结构的处理上很有技巧,悬疑电影的特殊“暗室”中,发生的任何事都需被有技巧地隐藏,甚至暗室本身是否存在、存在于何处也属于秘密本身,以及暗室的门在何时打开、开门的节奏如何都相关剧情的每一步转折。《去年冬天,与你分别》的故事线设置了双重复仇:一条线索是年幼的木原坂姐弟曾为成长中受到的虐待和欺凌向父亲的复仇,暗线则是报社记者耶云(真名为恭介)因为盲人女友被杀害所设置的复仇之局。前一条线索在影片的开始不久已逐渐清晰和明朗,暗线则秘密生长,设置伏笔之后笔锋一转,不急不缓地托出隐秘杀局,恭介复仇之局的谜团随着时间慢慢绽放,变成果实。然后把这果实摘下、切开,展现给观众。看到的是洋葱纵切面一样清晰的层次感。电影用了类似文学的章节标题分为不同部分,但是隐藏了第一章和真实的第三章,并在最后予以解析呈现。
严丝合缝的悬疑推理电影也是罕见,或多或少会留下“阿喀琉斯之踵”。《去年冬天,与你分别》用雅致的结构来掩住了作为悬疑电影逻辑上的不足,犯罪者因为人格异化人性疯癫从事犯罪并非无可能,但如片中的姐姐在一场性爱之后,随即就将自己犯罪事实告诉与受害者有深刻关系的人显然并非严谨之举,如此这般的犯罪分子能够以高智商的职业行走于全世界不甚合逻辑,按照这种极致张狂的人物设定,恐也很难秘密遮掩多年前弑亲的事实至今。但结构即风格,姐弟俩的癫狂人格虽过于张扬。但影片章节式处理和将第一章作为暗室藏匿起来的方式已经奠定了影片的气质:富有工匠精神的精巧型悬疑电影。
推理悬疑电影孜孜以求的二、三次甚至更多的 “反转”的顺利推测也决定了该电影的可看性。情节上的反转,也有人物的突然黑化发展。另外一种反转是“推翻式反转”,目的在于推翻之前铺设的假象,显露真正的犯罪实情。《去年冬天,与你分别》无疑用的是后一种,静心设置的杀局反转重重,无论凶手还是被害者,都出现了变化。
所谓的“分别”其实告别的是自己,表现的是在泯灭人性的复仇计划下,在严控实施的杀局之后人格的扭曲和变形。这种扭曲使纯真的人变成了怪兽。恭介在海边与自己的告别充满了仪式感,演员诠释了这一刻人物眼神变化,那是从人到兽的过程,也彰显着人格的异化,这种因为遭受巨大伤害,而扭曲自己去复仇的人性骤变才是电影所要表现的黑暗的极致。
相比日本悬疑电影,中国式犯罪电影的悬疑推理类型不似日本电影那般充满仪式感,也并不特别强调犯罪者扭曲变态的人格,而是更强调犯罪者从事犯罪背后的复杂原因,从犯罪事件中看到犯罪者背后的社会环境因素:在经济、社会压力或异常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人物的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和异化导致的犯罪。中国犯罪电影的亚类型近年在犯罪喜剧(《唐人街探案》)和社会性题材的犯罪电影(诸如《心迷宫》)上有较大发展,包括真实题材的犯罪电影也有一定发展,诸如《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等等。在悬疑类型电影上,和日本的风格差异很大,中国式犯罪电影多强调犯罪事实背后的社会原因,而日本的犯罪电影强化人格变异和极端型犯罪的较多。
《去年冬天,与你分别》虽尚未达到大师级悬疑片的水准,但细究其富有工匠追求的结构层面的出色和暗室技巧的种种设置,也颇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