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电影《佛罗里达乐园》——《乐园之殇》
—— 崔 轶
美国佛罗里达是全世界最大的迪斯尼游乐场所在地,所以它是全世界儿童或者说有迪斯尼梦想的朝圣之地,我们的故事恰恰是在这么一个梦想之地,用一个六岁女孩莫妮的视角来展现美国当下的边缘人物——年轻的单亲妈妈、妓女、墨西哥移民、餐馆服务员、酒店管理员等美国社会底层人生活在小旅店里的浮世绘。可想而知,如同影片片名一般《佛罗里达的乐园》其实是部极具讽刺和隐喻主题涵义的电影。
在孩子的世界中并无伦理道德之分、并无忧伤与危机,只要与小伙伴在一起,只要和妈妈在一起(哪怕她是妓女)就是快乐,这是部极其精彩的现实主义电影,对于美国当下社会的描绘与刻画导演肖恩贝克显现出非同一般的才华与对生活的哲学思辨能力。这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独立电影的气质和朴质自然的视听美学都应该让世界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为之欢呼雀跃,特别是中国电影在现实主义道路上渐行渐远而伪现实主义电影充斥市场之际,《佛罗里达的乐园》这般的美国电影却以精准的现实主义手法逼迫观众去感受一个儿童视野里的残酷现实和带有一点东方美学的隐喻与抒情。
全片在自然光线的引导下,以接近人眼的35毫米的小广角镜头悄无声息的接近剧中的主要人物,随肢体动作而运用的摄影机在两级镜头的组接下生动而有活力,这是社会底层的生命力,哪怕现实再残酷、生存再危机也阻隔不断生命的狂野成长和自然的天性解放。在导演自信的自然美学世界中他懂得尊重人性就是尊重观众,他总是选择与5岁莫妮一样高度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看待小旅店中的形色人物、看待一同玩耍的同伴好友、看待美丽的杂草园、游泳池、夜色中的烟花、披萨与冰淇淋、妓女妈妈、旅店管理员鲍比,还有来自另外阶层的制服阿姨……全片没有主观音乐,因为现实世界里的客观声音已经很精彩了,纷乱而复杂的信息正是信息社会当下的浮躁,在电子音乐、泡沫动画片、社交网站、垃圾食品、乃至主题公园包围的社会生活中,人轻易就被欲望和懒惰消费得无隐无踪了。不难想象莫妮的妈妈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粗话连篇、小偷小摸即便其背后是善意的出发点或是自称英雄的仗义之举,但生活总是在习惯之中,贫穷是一种治不好的遗传病,所以莫妮或许在长大后也会重复妈妈的生活经历。
但影片当然不会以这样的方式结局,结尾的戏剧之处是莫妮要离开没有抚养能力的妈妈身边,去一个好家庭里生活,或许她将获得教育和稳定的健康生活,但失去了母爱和无忧无虑的狂野式成长,所以当莫妮在影片结尾时第一次疼哭得对好友求救时,在逐格快进的特效中两个小女孩携手跑向了心中的梦幻之地——迪斯尼城堡,当然这是乌托邦式的想像,当我相信每个观众看到此处都会为被现实的残酷与命运的嘲弄而唏嘘不已。
我想谁都不会否认本片中饰演小女孩莫妮的普林斯的表演是如此自然而老道,在镜头前毫无痕迹可言,生动而富有活力的表情和语言有人见人爱的效果,上一次看如此生动的儿童表演还停留在电影《阳光小美女》和《小鞋子》里的儿童表情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当然老戏骨威廉·达福的深厚功力也为电影增色不少,一个外表严厉内心善良的小旅店管理员在现实生活中也处在无奈的境地和悲悯的世界里,饰演妓女妈妈海莉的布丽娅·维纳特也是青年演员的翘楚,准确的语言表情和强有力得肢体爆发力都让整部影片的真实气氛充满了张力与微妙的感动,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导演肖恩的调度功力,这个纽约大学毕业的学院派,我感觉有扎实的电影史学功力和现代现实主义美学追求,选择以儿童的视角来反映现实社会中贫穷对儿童的侵蚀与谄害,借乐园来寓意孩子心中梦想之殇的反讽式表现值得国内创作同行深思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