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5

2018年6月15日 第4期

 

【卷首语】

文化纽带

《每日新闻》记者 张逸麟

 

    在第24 届上海电视节圆满落幕之际,国际影视市场的“一带一路”主题馆14场电视节目推介会也全部结束,与会者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并给予这个上海电视节新创立的环节很高的评价。而今年只是这个平台亮相的第一年,上海电视节未来不仅会常设“一带一路”主题馆,更期待在两年内不断完善,将它打造成一个更多元、更成熟的国际文化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坚持文化先行,而影视作品的交流正是文化先行的重要一环。今年的“一带一路”主题馆,吸引了来自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及蒙古等十个国家的电视剧买家和电视机构参加,既推动了中国优质电视剧“走出去”,又将国外优秀作品“引进来”,成为双向交流的文化纽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产电视剧走出国门,作品越“走”越远,观众人群也越来越广,比起前些年这类电视剧的主力观众群体还是当地华人华侨,如今已经拥有大批当地粉丝。同时经过探索,主创们也更清楚哪些类型的电视剧在哪些地方更受欢迎,并且这些优秀国产作品不断“走出去”,既传递了优秀的中国故事,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魅力。

    同时“一带一路”主题馆也为国外优秀电视作品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比如介绍塞尔维亚60 年来的精品电视节目的环节就吸引了许多国内和国际买家的目光。无论是“走出去”、“引进来”、还是国外电视机构之间的交流,总能找到合适的契机。

    此前,上海国际电影节就已经设置了“一带一路”主题馆,同时也发现电视行业有着同样的需求,于是上海电视节的“一带一路”主题馆也应运而生。这是一个非常开放和自由的交流平台,买家卖家身份可以互换,联系方式可以互留,甚至参展商未来还有可能在主题馆期间直接签约合作,这是“一带一路”主题馆开设的意义。

    有了今年这次成功的经历,“一带一路”主题馆未来有着更远大的目标。虽然目前只是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不过主题馆发展空间很大,电视市场主管赵佳表示:“几天的电视市场肯定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会发挥好自身跟双方沟通的特长,在平时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做一个尽职尽责的‘客服’。”

 

01 CFP图.jpg

“一带一路”主题馆引来越来越多外国嘉宾的驻足关注。(CFP 图)

 

 

特别关注

回溯中国电视艺术的初心,探寻中国电视艺术的“使命”

多场活动助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

《每日新闻》记者 陈宏

 

    今晚,随着白玉兰奖的正式揭晓,第24届上海电视节将圆满落幕。作为国际知名节展活动,上海电视节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形象,对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上海文化:涉猎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

 

    “上海在电视剧制作产业方面,这些年来一直处于全国的前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届电视节主办方之一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总编辑、电视节组委会副主席彭健明说。

    确实,在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等方面,上海的电视都有涉猎,像本次入围白玉兰奖最佳中国电视剧的10 部优秀剧作,都或多或少有着上海的背景。深层次的原因,是上海电视人有着人文情怀。

    本届上海电视节,有一个重点主题,是纪念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的纪念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的盛典,回溯中国电视艺术的初心,明确中国电视艺术的使命。在盛典上,更是体现了上海文化的力量——组委会邀请了几部重要的经典作品剧组来走红毯,包括了1986年版《西游记》、1987年版《红楼梦》、1994年版《三国演义》、1998年版《水浒传》等。当他们携手登台时,现场观众无不为之激动和感慨。作为中国电视剧的见证者,他们的讲述、回忆、笑声和泪水,都成为献给中国电视剧60岁华诞的重要礼物。

 

上海服务:规范、高效、友善 一切以人为本

 

    在很多行业内,对上海都有这样的印象:规范、高效、友善,而这,是因为上海在服务方面的追求。一切以人为本,前瞻性地想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给出预案,是上海电视节从组委会到普通志愿者,都拥有的基本素质。

    记者在设立于上海展览中心的电视市场进行了走访,众多参展商对于电视市场的服务,都是赞不绝口。而这,归功于上海电视节工作人员的仔细观察和多年的经验总结。当他们发现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受到沿线国家电视机构的欢迎后,他们立即专门设立了“一带一路”主题馆,“无论电视机构规模大小,都可以在我们这边获得同样的推介平台。”电视市场主管赵佳表示,在闭幕之后,这个平台仍然会为有需要的各国电视机构持续服务,有任何接洽需求,都可以通过他们来实现。最让记者有感触的是,她把自己和电视节电视市场,定位成了“客服”。

 

上海制造:高科技片场提升影视产业能级

 

    近年来,上海对影视产业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包括“文创50条”在内的众多产业促进政策先后出炉,就是为了让上海立于影视产业的高地。不过,长三角在合作的同时,也有竞争,尤其是江浙已有不少大型影视基地,上海的影视产业该怎么发展?“上海制造”的精髓,向来不是劳动密集型,而是体现科技和质量的,体现在影视产业方面,也同样如此。上海电视节期间,松江区“科技影都”的推广,逐渐让更多行业内人士所了解。

    松江的“科技影都”,又到底是什么回事呢?记者获悉,去年底,上海发布“文创50条”后,松江又提出了建设“科技影都”的发展目标,一批以“科技+影视”为主题的片场将先后落户松江。据了解,除了现在已经声名鹊起、甚至吸引到国外影视剧组的聚鹰堂影视基地外,正在建设中的昊浦影视基地是车墩镇引进的首家影视特效拍摄基地,将于今年建成4座高科技摄影棚,最大的将达5000平方米。伴随长三角一体化和产业合作的深入,这些高科技片场的落户将带动整个影视产业能级的提升。

 

上海购物:上海电视节是节目出口的“大码头”

 

    本届上海电视节期间,境内外片商表现踊跃,购销两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周继红在白玉兰论坛上透露称,根据统计,2017年中国生产了电视剧数量13470集,动画片是14万分钟,电影是798部,这些丰富的影视节目的内容,也为国际市场注入了活力——2017年全国影视内容产品出口的总量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总量超过4亿美元。

    而在这其中,上海和上海电视节起了巨大的作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总编辑、电视节组委会副主席彭健明说,上海电视节在节目的出口中,一直是个“大码头”,在这方面向来有上佳的表现,而且在中国其他地区探索“走出去”的模式时,上海也总是起着示范作用。

    对海外市场来说,从上海买剧,往往代表着内容和制作的双重保障。著名编剧王丽萍立足上海,创作了很多以上海为背景的优秀电视剧,都受到了海外买家的热捧。像在蒙古,她的《媳妇的美好时代》红极一时,万人空巷,如今,她的新作《生活启示录》,再成蒙古“网红”。

    “我第一次来上海电视节,连续听了3天的推介,觉得上海很多公司出的电视剧作品,都非常好。”蒙古乌兰巴托电视台节目部负责人敖特根吉雅女士,对上海电视节和它所代表的产品品质,赞不绝口。

    而这样的赞美,也正是上海电视节,持续发力的动力源泉。

 

02 CFP图.jpg

第24届上海电视节将圆满落幕。(CFP 图)

 

03 CFP图.jpg

本届上海电视节期间,境内外片商表现踊跃,购销两旺。(CFP 图)

 

 

一带一路

上海电视节“一带一路”主题馆闭幕

为中外机构提供尽责尽力的“上海服务”

《每日新闻》记者 陈宏 实习生 王子涵

 

    6月14日,第24届上海电视节国际影视市场的“一带一路”主题馆14场电视节目推介会圆满结束。本届电视节国际影视市场电视市场首次设立“一带一路”主题馆,吸引了来自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及蒙古等十个国家的电视剧买家和电视机构参与和交流,既推动了中国优质电视剧“走出去”,又将国外优秀作品“引进来”,为各国电视机构搭建起一个促进电视剧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多元平台。

 

扫描:中外电视机构在这里找到对接方

    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每一场的推介会之后,都会有不少听众上前和推介者沟通、留下联系方式。而通过这样的交流,中外双方对彼此感兴趣的内容,也都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产电视剧走出国门,但是,到底哪些题材卖得好,哪些平台更有前景?耀客传媒高级发行经理王姝思就讲述了自己这几年“出海卖剧”的经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如今国产剧在海外的状况。比如两年前,这类电视剧的主力观众群体还是当地华人华侨,但现在已经拥有大批当地粉丝。

    王姝思介绍说,耀客传媒的电视剧市场已经拓展到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周边国家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欧美国家。“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好久不见》在非洲国家播出后大获好评。”此外,青春偶像剧《泡沫之夏》也受到日本当地居民关注。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不同题材的电视剧译制成当地语言登上电视荧屏,各国观众都能感受到中国电视剧不一样的文化魅力。

    蒙古乌兰巴托电视台节目部负责人敖特根吉雅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上海国际电视节,她已经连续三天听了本次“一带一路”节目推介会。“我对中国现实主义题材很有兴趣,也发现了两个不错的电视剧。”敖特根吉雅女士表示,蒙古观众偏爱中国时尚都市剧和婚恋题材剧,回国后她会继续与同事讨论她所发掘的剧集,有机会将会与相关的影视公司展开合作。

 

初衷:电影节市场上带来的灵感

 

    有趣的是,这样受欢迎的设置,灵感其实来自接下来即将在同一场地开幕的电影市场。“电影节此前已经设置了一带一路主题馆,我们发现电视行业有同样的需求,所以今年开始进行了这样的尝试。”电视市场主管赵佳告诉记者。

    本次“一带一路”主题馆吸引了各国电视剧买家和电视机构参展,展馆设在展会的中心位置,是完全开放的。她介绍说:“这样的形式是希望大家能看到展馆并不是密封的、定点的房间,而是允许人流走动的,谁都可以找到的开放空间。”

    除了向国外买家推介中国的优秀电视剧作品,本届主题馆还为塞尔维亚电视台提供机会介绍塞尔维亚60年来的精品电视节目。据赵佳透露,塞尔维亚的推介会反响非常热烈,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买家都坐在台下仔细倾听,会后直接上台与塞方推荐人谈合作。

    “一带一路”主题馆除了为中国电视剧搭建了“走出去”的桥梁,也成为外方推介交流电视剧作品的平台。未来,参展商还有可能在主题馆期间直接签约合作,这也是“一带一路”主题馆继续开设的意义所在。

 

发展:成为能满足更多需求的国际平台

 

    据介绍,本届电视节国际影视市场电视市场“一带一路”主题馆是第一次设立,目前只是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未来将会一步步完善自己,寻找不足和能做得更好的方面,在未来两到三年间成为一个成熟的国际影视文化交流平台。

    通过本次推介会,主题馆主办方也关注到国内外人士对电视剧信息交流服务平台极大的需求。赵佳表示,未来会常设“一带一路”主题馆。“在国内影视公司允许的情况下,为到场的国外来宾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资料和联系方式,同时买家也可以成为卖家,为更多的外国来宾提供推介他们本国电视作品的机会。”

    目前,上海电视节在国际上已经拥有了不小的知名度,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电视机构,提到电视节目的交流,总会想到上海电视节。而赵佳表示,这个平台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几天的电视市场肯定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会发挥好自身跟双方沟通的特长,在平时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做一个尽职尽责的‘售后服务机构’。”

 

05 CFP图.jpg

本次“一带一路”主题馆吸引了各国电视剧买家和电视机构参展。(CFP 图)

 

 

头脑风暴

动画“出海”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

《每日新闻》记者 郦亮 实习生 谢文璐

 

    一部好的动画片不仅具有无限的创意,而且寓教于乐,传播情感的温度。这些实现起来很考验功力。昨天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围绕动画产业发展趋势,展开了“ 动画产业新透视:创意、内容与传播”的讨论。论坛邀请动画平台运营者和动画全产业链创作者进行主题演讲和话题讨论,旨在促进欧美与亚太地区动画从项目开发到传播推广上的经验交流。

 

创意不设限,传播与众不同的动画片

 

    近年来,在市场和政策的调控下,中国动画产业不断“去产能”,国产动画的质量有了极大的提升,但与国外成熟的电视动画产业相比,国产动画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中国动画编剧、第24届白玉兰奖动画评委马华先生表示,中国动画虽然在技术层面已经获得提升,但是中国动画仍然相对缺乏创意,容易在剧本上出问题。中国需要好的创意,而好的创意的产生,需要好的辨别创意的方法和执行创意的能力。

    这就对中国动画的创意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马华说,首先,动画片需要是与众不同的,不应该被各种过去所学的包袱拖累。比如《功夫熊猫》用的都是中国元素但是却不是中国生产的,为什么中国的创意工作者没有想到这样的创意而国外创作者想到了?因为很多中国人的固定思维是熊猫很可爱,很胖,很慵懒,它学功夫好像有点怪怪的,这一点上恰恰是跳出一个常规的思维,往往是寻找到某个突破口的一个很重要的点。

    所以动画创作者不要一开始给自己设限,动画需要更多的可能。比如《快乐奔跑》就是马华根据自己生活中想要变得更加健康强壮的真实情感创作的关于蔬菜运动的故事,如果这个故事没有采用可爱的蔬菜而是平常的人物,可能就不会取得现在的成功。另一个例子是关于一条小丑鱼穿越大西洋寻找自己的孩子,一条小丑鱼寻找孩子和大白鲨穿越海洋寻找孩子是不一样的,所以角色的创意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马华认为,好的动画创意一定程度上具备戏剧性和具备影视开发的可能性。比如《海底总动员》,当小鱼找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这不算是特别了不起的点子,但是当他的孩子跨过太平洋的时候,一条小丑鱼找另一条小丑鱼,这样的创意就充满了故事性。

 

06 CFP图.jpg

动画片评委马华在论坛上分享自己的观点。(CFP 图)

 

寓教于乐,传播有情感温度的动画片

 

    究竟什么是好的儿童动画片?英国动画制作人、独立动画咨询师、第24 届白玉兰奖动画评委凯·本博认为,儿童动画片应该寓教于乐,不仅仅是孩子可以受益,家长也可以从中学到知识。

    寓教于乐的一个前提是对儿童动画片进行受众细分。BBC 的儿童频道特别受欢迎,不仅是6岁以下,包括6岁以上的儿童的内容制作也划得非常细。除了儿童动画片,还有戏剧、电视剧、新闻等等不同流派的制作,基本上在成人电视制作的所有流派的内容,在儿童频道制作的内容里都可以看到这些流派。

    本博表示,他们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进行动画片的制作。比如他们以前会把芭蕾舞跟儿童相结合,专门做了相关的一些内容,而且他们也很注意挖掘古典文学,像莎士比亚戏剧的作品他们就进行了改编,制作出适合儿童观看的动画,让儿童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接触到经典,接触到文学和戏剧。另外他们还有受委托制作的内容,包括英国的其它平台委托他们做的儿童片,或者BBC委托他们做的儿童片,这样的素材他们需要跟委托方进行很好的磋商、讨论,能够保证这些片子不光是给英国儿童看的,也是给全世界儿童看的,这点很重要。

    本博认为,一部优秀的动画片应该教育孩子跟上社会的变化成为优秀的公民,用积极有真实感的人物,传递他们的教育,同时兼具娱乐性、教育性。马华也表示,一个好的创意应该是有情感的,当有人越来越哗众取宠,尤其是现在的网络,充斥着很多网络的标题,需要在信息碎片中寻找到内容要点的时候,真正好的创意应该是有情感承载的。皮克斯电影之所以在中国大行其道,尤其受到成年人的喜爱,运用的更多的是情感的力量。比如《飞屋环游记》这样的片子,多少成年观影者在电影开始看房子那个瞬间就已经被感动了。好的创意应该是有情感承载的,创意是有温度的。

 

07 CFP图.jpg

论坛与会嘉宾与工作人员合影。(CFP 图)

 

动画“出海”,开拓全新的国际市场

 

    这几年,中国的动画“走出去”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一些动画输出到国外,但总体来说数量并不多。最近在中国特别火的《小猪佩奇》是来自英国的。本博说,出现像《小猪佩奇》这样的爆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剧中人物都有非常强的性格,而且猪妈妈角色的塑造非常成功,是特别用心的,剧本里面,包括性格塑造也是非常用心的。除了孩子爱看,父母也非常爱看,在育儿方面也能学到很多东西,父母也经常交流这个动画片,所以很多频道都在播这个动画片。

    本博认为,动画片要国际化,联合制作这一点是很重要的。通过国际化的联合制作,片子就能进入其它的市场,在其它国家的电视台和平台播放。

    马华则认为,动画片国际化,首先应该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故事。“我们怎样编出故事,让国外的人感受到我们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是共通的。”这就要求不能固步自封。“人家很自由很放松的拿我们的‘功夫+熊猫’这么玩的时候,我们为什么玩不起来?他们没有任何包袱,我们学习的所有东西都会成为我们的包袱,这一点上我们要学会重新看待我们原来的传统,传统中很多东西需要今天的角度看待。”

    另外,要提高讲故事的能力,要学会古为今用。“我们以前讲我们为什么《西游记》能走出去,让别人能喜欢,因为这个故事是在讲一个英雄的成长,英雄的使命。我们要减轻我们的包袱重新看待所有的资产,包括我们的传统,我们应该在传统中找到新的东西,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讲故事的能力,因为电影也好,动画也好,归根到底是从国外传进来的叙事的手段,我们要把这点学好。”

 

08 CFP图.jpg

本届动画片评委、英国动画制作人凯·本博在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CFP 图)

 

 

平台亮点

互联网同样可以深耕现实主义题材

《每日新闻》记者 陈宏 实习生 赖鼎睿

 

    6月13日,“匠心探索,畅享时代——互联网时代下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的创新与思考”研讨会在上海新锦江酒店举行。对于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理解和创作现实题材影视作品,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相关领导,和资深电视剧创作人展开了深入讨论。 

 

推动人成长与成熟的力量最动人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明年将迎来新中国成立90 周年。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聂伟呼吁大家重视现实题材,“这是我们重要的历史传承和时代使命。与其脑洞大开,不如深耕脚下的土地,最打动人的是推动人成长与成熟的力量。”

    腾讯影业副总经理、黑体工作室总经理陈英杰认为,现实主义题材最好的一点就是直击人性,关注民生。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则表示,现实题材的故事刻划了时代,描绘了现实,可以激发广大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作为《面向大海》总编剧,温豪杰直言自己被改革开放的历史所震撼,“历史和生活给编剧一种指引,所以我下决心要为这段历史留下在影视行业的印记。”

 

现实题材的作品传递时代声音

    《蓝盔特战队》《燃烧的DNA》总制片人尹廉和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现实题材的作品怎么让它体现出商业价值?”《蓝盔特战队》和《燃烧的DNA》总编剧陈育新回应说:“让年轻人接受这类作品最关键的是人物,找到这些人物后需要把他们构置到一个事件当中,构置到一个冲突当中。”

    腾讯影业出品的《都是一家人》在业内广受好评,总制片人张明智表示:“腾讯对这部戏的重视是现实题材创作的又一里程碑。”腾讯影业副总经理陈英杰则真诚地表示,“希望行业能看到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诚意,让我们这批人进行时代声音的传递。”

 

09.jpg

“匠心探索,畅享时代——互联网时代下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的创新与思考”研讨会在上海新锦江酒店举行。

 

 

第一现场

《女神探夏洛克》超前点映惠民

电视节目首次线下与市民见面

《每日新闻》记者 陈诗松 实习生 郑晓伟

 

    “白玉兰导赏——上海电视节线下惠民放映活动”昨日如期举行,中华艺术宫“0 米层”艺术剧场迎来两位日本明星。《女神探夏洛克》主创人员竹内结子、小泽征悦出席见面交流会活动,与粉丝热情互动,现场观众气氛活跃,人气爆棚。这也是电视节组委会首次将电视节目带到线下与市民见面。

    上海电视节自1986 年开办以来至今已举办24届,每年都会有世界各地的电视节目通过电视荧屏呈现给广大观众。作为一项惠民活动,今年的白玉兰导赏是上海电视节首次将电视节目带到线下播放,引得市民的广泛关注。

    本次的导赏活动,上海电视节联合鼎级剧场为大家带来了日本电视8集电视剧《女神探夏洛克》,该剧是Hulu 与HBO携手制作的悬疑电视剧,在鼎级剧场已经播放了前七集,积攒了极高的关注度。

    正片放映前,《女神夏洛克》的两位主创竹内结子、小泽征悦出现在现场与粉丝热情互动。两位明星针对网友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角色性格、剧情设置的问题进行了风趣的回答。互动结束后,竹内结子表示,希望剧迷们踊跃地观看他们的好片,更多地支持他们。小泽征悦则直呼:“我爱中国,我爱上海!”

    随后,现场抢先播映了《女神夏洛克》的季终篇——“码头”,剧中由竹内结子饰演的夏洛克吸睛十足,精湛的演技让观众频频叫好,跌宕起伏的情节也让观众们大呼过瘾。

    特地前来观剧的小金作为一名日剧的忠实爱好者,对现场播放的剧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表示:能够在家门口看见自己喜欢的国外明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希望这样惠民的活动以后能够多多举办,自己也会多多关注。

    据悉,从6月10日起在中华艺术宫、梅赛德斯中心,以及松江大学城的多所高校举行的白玉兰导赏活动共播放24部中外优秀电视节目,放映30余场,后续还会播放《疯人院的隐匿者》《无人倾听》等优秀的电视作品。

 

10 CFP图.jpg

《女神探夏洛克》主创人员与粉丝热情互动。(CFP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