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2日 第1期
主席致辞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
上海电视节组委会主席
张宏森
经过30多年发展,上海电视节已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电视交流合作平台之一。值此第24届上海电视节举办之际,我谨代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代表上海电视节组委会,衷心感谢一如既往支持上海电视节的朋友们,诚挚欢迎关心中国电视发展的来宾和朋友一同相聚在此,共话中国电视的明天。
在全球电视行业的发展大趋势下,中国电视行业也在挑战中逐步蜕变,在蜕变中蓄势待发。进入新时代,我们希望中国电视人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国剧场。我们也希望中国电视行业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不断适应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为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依托中国电视创作的日趋活跃、电视传播的形式多样、电视产业的日益壮大,上海电视节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专业性、国际性和惠民性的办节机制,为中外电视业界人士和机构搭建交流、沟通、合作、发展的平台,更为广大观众献上一场场海内外优秀节目展播盛宴。
今年适逢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在党的十九大后首次举办的上海电视节,不仅将回望历史、回溯初心,更将在新时代新征途再出发,呈现新面貌新风采,为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电视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贡献更强大的力量。
最后,预祝第24届上海电视节圆满成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
上海电视节组委会主席
阎晓明
我们在六月的上海共迎第24 届上海电视节。值此之际,我谨代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电视节组委会,向海内外嘉宾和朋友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
新兴媒体的飞速发展正在改变电视的生存环境。传播方式、作品形态大有与内容争锋之势,对优质内容的坚守,成为职业电视人越来越重要的责任。电视媒体在融合发展大势下,优质的内容在传播中占据了更大的优势。作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电视交流合作平台之一,上海电视节坚持专业性、国际性和惠民性的办节机制,对内容优良、制作精湛的电视作品进行褒奖,通过多种渠道播映优秀作品,鼓励中国电视人以内容为王,提高原创力,推动中国电视产业内容创作生产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中国电视剧诞生60 周年,本届上海电视节将回溯中国电视艺术的“初心”,回望电视人的代代传承,续写中国电视的辉煌。同时也将举办互联网影视峰会,反映产业发展最新趋势,助推精品内容创作。我们希望依托上海电视节这个平台,鼓励生产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电视作品,延展提升内容产业价值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希望能借此进一步推动中国电视媒体深化融合发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更好的“中国故事”,传更远的“中国之声”。
最后,预祝第24 届上海电视节圆满成功!
上海市副市长
上海电视节组委会主席
翁铁慧
缤纷多彩的六月,我们相聚在上海,共同迎来了第24届上海电视节。在此,我谨代表上海市政府和上海电视节组委会,向海内外嘉宾和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三十多年来,上海电视节始终秉承专业、前瞻、创新的特色,注重发挥文化交流、产业集聚、经济带动功能,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为中国电视作品和电视人提供展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已发展成长为亚洲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国际电视节活动,为打造“上海文化”品牌、推动中国电视行业转型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年,上海电视节继续以国际顶级、世界一流为标杆和发展方向,把评选出“好的作品”作为核心定位,既要严格筛选出高质量的中外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和综艺等作品,进一步提高电视节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国际性;又要关注华语、扶持新人,遴选出新一批接地气、暖人心的原创佳作,推动走向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今年是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本届上海电视节将举办“与时代同行——纪念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盛典”,回顾60年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光辉成就,鼓励电视工作者深入基层、关注群众,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海派文化独具特色,人才、金融、区位等优势得天独厚。上海高度关注影视产业发展,近期推出了“文创50条”等支持政策,并推出一系列配套优惠措施,上海热烈欢迎全国和世界各地的电视人来上海分享经验、扩大合作、实现共赢,携手推动电视行业繁荣发展!
最后,预祝第24届上海电视节圆满成功!
【卷首语】
责任与担当
《每日新闻》记者张逸麟
信息时代,媒体的进化与发展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各种类型的新媒体不断涌现,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无以复加。作为主流媒体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与广播,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既不随波逐流,又能奋发前进?昨天举行的上海电视节“台长论坛: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高峰会”上,众多台长们各抒己见。
区别于许多其他媒体,主流媒体有着更重的责任与担当,这意味着在娱乐至上和迎合受众需求之外,必须坚守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阵地,记录时代风云,弘扬正能量。
这份责任与担当,在近年来涌现出的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和制作优良的纪录片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央视播出的《于成龙》、《彭德怀元帅》等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不仅创造了较高的收视率,同时也很好的传达主流价值。而上海电视台即将推出的大型纪录片《大上海》,聚焦上海开埠以来170 年的发展,也展现了上海城市的风采。
老百姓们热衷于自拍,或搞怪,或另类,乐在其中。但很多时候,人们也会走进照相馆、影楼,主流媒体就好比专业摄影师,正衣冠,端姿态,明焦距,映出人们最具风采的一面。当然在此之外,可以选取更多的角度,寻觅更好的背景,添加更艳丽的色彩,除了证件照,也能拍出更多的艺术照,满足受众的需求。这种改变来自于自我否定,顺应潮流。例如芒果TV 和湖南卫视的双核驱动策略,就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的优秀案例。
以往主流媒体更像是一面镜子,让老百姓看到祖国的实时动态和社会百态,而在未来,主流媒体不止是镜子,更是镜头,需要将“眼光向内”转变为“眼光向外”。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度不断上升,中国形象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关注,主流电视媒体作为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呈现国家气象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许多主流电视媒体已经开始向外开拓市场,比如《歌手》节目,通过邀请知名的国际选手,扩大了节目的国际传播力度,搭建起国际交流之桥。自赏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更愿意将自己的风采在朋友圈分享,随着这样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主流电视媒体也将向全球展现更多中国历史的优秀文化和当代风采。
(《每日新闻》记者 常鑫 摄)
特别关注
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举行组委会全体会议 期待上海电视节继续做出突出贡献
《每日新闻》记者陈宏
昨天,第24届上海电视节正式拉开帷幕。每日新闻记者从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组委会全体会议上获悉,本届电视节将贯彻上海“文创50条”和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要求,致力于继续提升权威性和国际性,继续强化文化辐射力和产业带动力。
筹备:“我们准备好了”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电视节组委会主席张宏森,上海市副市长、组委会主席翁铁慧,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电视节组委会副主席彭健明等出席了本届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组委会全体会议,听取了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对筹备工作的汇报并讲话。
率先举行的第24届上海电视节,举办时间为6月11日至6月15日共5天,包括了白玉兰奖国际电视节目评选、白玉兰电视论坛、纪念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盛典、国际影视市场电视市场、国际影视市场跨媒体技术展、“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互联网影视峰会等重要活动。
组委会的相关负责同志汇报了准备情况。以志愿者工作为例,据透露,今年两节共有800 名志愿者,主要是从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等沪上各大高校招募,此外,还有部分来自社会招募,经过培训之后,电视节的志愿者目前已经上岗。
今年的影视节上,新组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次以主办方亮相,为此,总台派出了新闻、综艺、国际、中文国际等多个频道以及央广、央广网、国际在线等全媒体阵容的报道团队,总人数超过200人,总台表示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多终端宣传报道好此次影视节盛况。
寄语:继续提升国际性和权威性
上海“文创50条”和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三年行动计划,对于上海电视节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要提升专业性、权威性和国际性。在昨天举行的组委会工作会议上,这一点也被重点提及。
上海市副市长、组委会主席翁铁慧介绍说,为推动国产电视剧创作涌现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第24 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选,将设立“最佳摄影”与“最佳美术”两个制作类技术奖项。她期待上海电视节继续创新办节机制,对标国际,发挥引领作用。
作为分管央视电视剧工作的领导,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电视节组委会副主席彭健明表示,自己对白玉兰奖深有感触,相比于全国各地的电视评奖,白玉兰奖作为国家级的评奖显示了区别于其它奖项的差异性,颇具上海精神,即开放、共享、精致、完美。而在权威性方面,“白玉兰奖的专业和品质在业内受到高度认可。”
此外他还表示,期待上海电视节在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领先优势。“上海在电视剧创作上,多少年来都一直位于全国的前列,在中国探索、打造‘走出去’的渠道方面,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电视节组委会主席张宏森在发言中表示,上海国际电影节电视节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代表总局期待两节能够越办越好,“除了评奖和展映、展播,希望论坛更加富有理性、建设性;运用互联网思维,让传播体系更加现代化,更加优化;希望更具国际视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继续做出突出贡献。”
今年的上海电视节,恰逢改革开放40 周年、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等重大节点,为此组委会强调,电视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改革开放再出发,展示改革开放40 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光辉成就,为中国影视产业的新时代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为打造“上海文化”品牌做出新的贡献;着力做好纪念中国电视剧诞生60 周年、互联网影视峰会活动等特色工作,继续坚持专业性、国际性和惠民性的办节方针,不断提升评奖、论坛、展播、市场等项目水准。
第一现场
上海电视节台长论坛昨举行 记录时代风云弘扬正能量
《每日新闻》记者 郦亮 实习生 周承琪
作为第24届上海电视节的重要论坛之一,汇集了中国众多主流广播电视台台长的“台长论坛: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高峰会”昨天举行。各位台长针对电视台应如何更好地把握舆论导向、融媒体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唱响主旋律,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广播电视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是娱乐至上,还是极力迎合?昨天参加论坛的各位台长都很明确表示,当下的广播电视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记录时代风云,弘扬正能量。记录时代风云、弘扬正能量的方式有很多种,但目前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来更好地传达主流价值。
中央电视台副总编彭健明就很明确地指出,优秀的作品应该扎根于人民,书写好现实主义情怀。他说,事实证明,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发展中涌现出的现实题材,很接地气,也获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其中在央视播出的《于成龙》、《彭德怀元帅》、《海棠依旧》等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不仅创造了较高的收视率,还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
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也是上海电视台台长高韵斐一直很关注的。相比电视剧而言,他更关注直接反映现实的纪录片。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来捕捉时代的脉搏,通过精品力作唱响时代主旋律。“纪录片正成为东方卫视在新闻、综艺、电视剧之外的第四架马车。”他说,2017 年上海电视台围绕党的十九大、建军90 周年等重大节点,创制推出《中国面临的挑战3》特别节目、《起飞中国——首飞》,而2018 年上海电视台将紧扣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集全台之力持续打造重大主题精品,即将推出的大型纪录片《大上海》聚焦上海开埠以来170年的发展,力图展现上海城市面貌,进一步提升文化辐射力。
江苏电视台台长卜宇认为,广播电视媒体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生态中,更应该履行好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江苏电视台推出的解读十九大精神的理论节目《厉害了,我们的新时代》,以及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的理论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均是非常优秀的探索和实践,在赢得了市场和观众的同时,也坚守了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坚实阵地。
主动融合新媒体,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对于记录时代风云、弘扬正能量的主流价值观,是广播电视必须要坚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广播电视就不需要变革,事实上,在新媒体日渐强势的当下,传统电视媒体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应对风头正劲的新媒体是传统广播电视的关注焦点。
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吕焕斌认为,传统媒体需要勇于否定自己,通过不断进化建设新型的主流媒体。他特别提到芒果TV 和湖南卫视的双核驱动策略,芒果TV 作为新型的电视媒体所推出的《我是大侦探》节目经过改版迭代,由湖南卫视和芒果TV 双平台播出,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的优秀案例。
这一点得到了江苏广播电视台台长卜宇的认同,他说:“主流媒体不能被边缘化,应当融合新媒体发声,要让不写、不会写新媒体稿件的人边缘化,否则总台就会被边缘化。”卜宇要求江苏电视台的记者们不仅要带回电视稿件,还要带回新媒体产品,在绩效考核机制中增加新媒体发稿权重来鼓励记者主动向新媒体平台发稿件,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江苏电视台推出的“荔直播”上线以来表现良好,12个月的点击量已突破15 亿次。
他们充分发挥团队中80、90 后“网络原住民”的作用,结合漫画、长图、短视频等可视化手段不断提升传播效果。
面向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主流电视媒体作为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呈现国家气象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度不断上升,中国形象越来越受到全世界关注,这对传统电视媒体提出的挑战是,作品在向海外传播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提升海外传播力和影响力?
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吕焕斌认为,需要将“眼光向内”转变为“眼光向外”,需要把握欧美市场发展中的新型机遇。他以《歌手》节目为例,通过邀请若干国际选手如英国歌手Jessie J、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马来西亚歌手茜拉等,扩大了节目的国际传播力度,搭建起国际交流之桥。综艺节目《中餐厅》在泰国、法国等地制作,在当地掀起了一阵中国文化热。此外,芒果TV与Facebook、YouTube等海外渠道进行战略合作,发布芒果TV国际版APP,积极在北美、澳洲、欧洲等国际市场中发展用户,也取得积极成效。
江苏电视台台长卜宇则认为,尊重不同地区海外受众的需求才能保证内容的传播力,江苏电视台通过本土化、定制化策略,牵头制作了《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南京之殇》等一批重点国际传播项目,并在西方主流媒体中播出,强有力地传播了中国故事。此外,江苏卫视将紫金国际台作为海外传播平台,在海外的总用户已超过27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收费用户,且连续三年实现盈利,成为中国文化出口的重要贡献者。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总编辑姜军则提到,《奔跑吧兄弟》在播出过程中受到捷克、奥地利总统总理的青睐,并到当地制作特别节目,借此面向海外受众传播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提升了中国故事在国际舞台中的影响力。
“台长论坛: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高峰会”昨天举行。(《每日新闻》记者 常鑫 摄)
荧屏观察
用光影致敬青春 “科技影都松江大学城影视展”开幕
《每日新闻》记者 陈颖婕 实习生 董艺萌
“科技影都松江大学城影视展”昨晚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隆重开幕,来自塞尔维亚的入围海外剧《疯人院的隐匿者》作为开幕电影现场放映。
据悉,本次影视展主要包括电视电影展映、影视主创人员见面会、影视展优秀影评的评选等。影视展期间,将有30 余部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奥地利、新加坡、加拿大、法国、丹麦、西班牙等16 国的精彩影片在松江大学城进行公益展映。从内容来看,既有从白玉兰奖入围及展播节目中挑选的精品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也有世界首映影片、竞赛单元参赛片和经典修复影片。
今年,“科技影都松江大学城影视展”活动在第20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校园影展延伸的基础上,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突破:活动范围涵盖松江大学城内的七所高校、展映内容更加多元化、展映活动周期更长达12 天、有多场影视主创人员的见面互动会。值得一提的是,在购票方式上,本次影视展首次使用了“文化上海云”售票系统,以电子票的形式进行出票,为观影的观众提供方便。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长周斌,松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广局党委书记、局长徐界生,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影展部总监王晓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致辞。他们指出,上海国际影视节“在注重专业、行业、产业的同时,更将自身定位为市民的节日,大众的节目,也希望是大学生的节日。”
今年是上海市政府发布“文创50条”后的第一年,他们认为,“科技影都松江大学城影视展”抓住了“文创50条”给松江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宝贵发展机遇,不仅为松江大学城七校的学生提供了接触最新电影艺术、了解世界影视资源的宝贵机会,也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作为上海影视产业发展重镇松江的软实力与文化影响力,广泛聚集国际化影视资源,推进以“科技+影视”为发展主题的松江大型高科技影视基地建设,进一步落实“科技影都”发展目标,推动松江影视产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科技影都松江大学城影视展”昨晚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图文信息中心隆重开幕。(《每日新闻》记者 张瑞麒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