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0

《雨月物语》:一样的长镜头 不一样的时空观 | 2017“电影中的真善美”主题征文优秀影评

 

 

     作者:黄望莉

 

     上世纪20-60年代,日本的电影“三杰”,即黑泽明、小津安二郎以及沟口健二。国内的观众对前两位早已推崇备至,然而对沟口健二就相对看的少,讨论的少了。然而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埃里克·侯麦以及雅克·里维特,无不对这位东方导演的长镜头的使用惊讶不已。马赛尔·马尔丹的名著《电影语言》中也对沟口的电影《雨月物语》进行了分析。1952年至1954年,沟口健二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三度“擒狮”,可谓风光无限,史无前例。三次获奖分别是:1952年,斩获国际奖的《西鹤一代女》;1953年,获得银狮奖的《雨月物语》;1954年,再夺银狮奖的《山椒大夫》。以此风头而论,沟口健二当可排在黑泽明和小津安二郎之前。

     这次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重放的《雨月物语》,其故事元素都来自上田秋成的《古今怪谈雨月物语》,而这部在1776年出版的五卷九篇志怪小说的故事,来自于中国的《剪灯新话》和《三言》。那些发生在“雨湿之夜”和“参横之晨”的鬼故事,在沟口健二的这部影片中,成为对战争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的有效控诉手段。

     1952年出品的《雨月物语》叙述的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借两个家庭的分合叙说了两个现世时空的故事。渴望并追求当一个武士的藤兵卫,在妻子因追寻他沦为娼妓之后,幡然醒悟,回到家乡修复家庭的生活。而一直安于小家安康,追求富裕的陶瓷匠人源十郎,在遇见一个要买他瓷器的美艳女子,被迷惑得乐不思蜀后,被一行脚僧告知,此女子虽为城主的女儿,却是在权利争夺的战争中全家都已死亡的女鬼。迷途知返的源十郎回到家中,妻子已逝,只留下孤女与他相伴。

     故事的表层意图是向观众展现一幅战争对社会各个阶层人群,无论是贫民还是贵族,无论是男人还是女性无一逃脱的社会灾难图景。然而,观众在观赏这部影片过程中,无不为沟口健二的段落长镜头所震惊。通常在电影理论家巴赞所强调的长镜头理念中,需要严守叙事空间的统一和纪实性。但是,沟口健二在《雨月物语》中段落性的长镜头是通过场面调度来完成的,真实与虚幻可以用一个镜头来完成时空的嫁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源十郎逃脱女鬼的控制,回家寻找妻女的那场戏。他一走进家门,只顾呼唤“宫本”,室内一片清冷,他一直跑到后院,又从外面(我们透过屋内的两扇窗户看到他的运动)绕回到屋里,进屋后看到燃起的炉火,镜头移到前景,妻子像平常一样在灶前烧饭。这一气呵成的镜头如此令人惊艳,成为电影史上最为经典的长镜头之一,也再一次佐证了东方美学的长镜头与西方长镜头美学的差异。日本著名的史学家佐藤忠男认为,日本电影所遵循的不是180 度的轴线概念,而是 360 度的空间概念。沟口健二能在影片拍摄中,把日本歌舞伎的空间观念和日本绘画中卷轴画的空间观念结合起来,形成了很独特的风格。

     总之,取材于中国鬼故事的电影《雨月物语》,用其现实性与虚幻性两个时空中丰富的想象力来结构彼此,这对于今天的中国电影依然是值得深度学习的。